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发动探析
作者: 李奎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初中阶段各学科教学的常用方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下侧重理论、单一枯燥等缺陷,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从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小组合作、设计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等角度,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47-03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设计重复经历的学习机会,呈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高度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与中学学科教学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体验兴趣
创设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课堂情境,能够提高课堂知识呈现的真实性、生动性,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体验活动当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开发,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生活问题设计学习场景,消除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陌生感;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教学直观性强的特点,用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打造更具新鲜感的教学情境,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活力。教师立足课时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选择情境创设手段,适应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善用法律”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的小节内容,教师利用教材编排的情境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展示因超市消磁器出现故障,保安怀疑小华盗窃超市商品,强迫小华脱下衣服接受检查的生活场景。设置课堂问题:如果你是小华的朋友,你会如何帮助小华讨回公道?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有学生提出叫上朋友一起,回到超市要求保安道歉;有学生认为应该联系超市管理者,要求超市赔偿;也有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提出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小华合法权益的想法等。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以创设情境的形式,将教材内容生动呈现出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课堂问题,发散学生课堂学习思维,了解学生的整体认知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改变“打官司丢人”“私了”等错误认知,意识到法律才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武器。
二、开展小组合作,营造体验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提高学生体验学习的参与度,营造积极、开放的体验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减少对学生小组学习的不必要干涉,将关注点落在学习课题的有效设计上,适应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思维展开指明方向,并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选择教学素材的投放内容,提供小组合作中必要的认知素材。在此基础上,大胆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小组同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中,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教学“公民基本权利”相关内容时,教师导入这样一个案例材料:20年前,一个男婴降生在小村庄,父母给他取名为小明,精心呵护他健康长大。6岁时,小明到了该上学的年级,进入小学校园,在老师的帮助下练就了优秀的创作能力,开始尝试给各类杂志投稿,发表了很多作品。升入高中开始勤工俭学,通过工作获得了2000多元的收入。高中毕业前,年满18周岁的小明向班主任请了一天的假,赶到家乡为自己满意的村干部候选人投下了神圣的一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该材料中,小明行使了哪些基本权利?
案例教学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立足实际教学内容,引入小明成长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将公民基本权利融入到一个案例当中。然后设计合作探究课题,能够明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角色扮演,增强体验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知识较多的学科,教师若坚持采用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说教模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都是枯燥的、空洞的,打击学生学习情感,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引入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别代入到案例中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感受这些角色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化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为生动的舞台表演展示。无论是角色扮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展开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理解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和认知层次。
“关爱他人”的课时教学中,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时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个场景是老人过马路、孩子摔倒、搭讪问路等普通生活场景,学生分别扮演积极帮助和漠不关心的路人角色;第二个场景是遇到拦路抢劫情况时,学生扮演见义勇为的“小英雄”,结果被罪犯殴打,受重伤;第三个场景同样是遇到拦路抢劫的情况,学生没有直接出手制止,而是快速跑开,逃到安全的地方后拨打报警电话,寻求警察的帮助。让学生分别评价三个场景中,学生作出的不同选择是否正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理解关爱的重要性固然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设计不同角色扮演场景,将这些具体问题化作表演活动带到课堂中,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深刻地认识到关爱他人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组织课堂辩论,深化体验感悟
组织课堂辩论竞赛,能够让学生在坚持自己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打破知识理解的片面性,深化学生体验学习的亲身感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受限于思维体系、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会对教师的观点、教材内容持有不同看法,而且会抵触、抗拒这些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新观点。教师用课堂辩论的形式,为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搭建平台,既能强化学生课堂学习印象,发散学生课堂学习思维,还可以借助学生的教育力量,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构建准确、全面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
国家安全观”这一理论思想被多次提及。教师联系这些教学资源,在八年级上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凸显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在完成新知识内容讲解后,以“初中生是否也要有国家安全观”为主题,按照学生真实想法,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派,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比赛。学生对这类辩论活动的参与热情高涨,从自己的立场提出了很多看法,在多个回合的“交锋”中,正方的观点渐渐占据上风,学生开始达成初中生也应该树立国家安全观的共识。
教师结合时政理论,抓住课时教学的核心概念设计辩论竞赛活动,与初中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心理特点相适应,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还能发挥学生的教育力量,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发现认知理解的片面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
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禁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直观感受和理性认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正确解读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教学价值,利用教学情境、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课堂教学形式,为体验式教学有效渗透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切入点,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