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路径探究

作者: 邓稻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更应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可引入真实案例、挖掘时政资源、创设法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不断探究更有效的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49-03

法治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初中生正确的三观意识未完全形成,若欠缺法治教育,则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探究更有效的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引入真实案例,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初中生的法治素养薄弱,具体在于其对法治的概念不够明确,对法治的理解程度不足。教师应引入真实案例,将教学内容渗透到真实案例中,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法治知识,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所有的法治事件,并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法治问题,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教师应保证其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夯实法治基础”一课对法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介绍,然而教师在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检验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法治的理解比较片面,为促进其对法治的理解,教师引入了真实案例。案例一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上学途中以坐车、走路的形式安全通行,一旦做了坏事就会被批评惩罚,这些日常中的事件都立足于法治社会;案例二为最近校园内发生的事件,初二的小张带领其他同学在上课期间翻墙出校上网,被监控拍到,教师将其在网吧逮住,惩罚了小张,也通知了家长共同对该生进行法治教育,而网吧老板因为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被拘留;案例三为近期热议的唐山打人事件,几名女子在烧烤店被男子殴打,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热议后涉案男子依法被判处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更多的真实法治案例,并在讨论结束后在全班进行分享,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检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认知漏洞,再从小至大地引入真实法治案例对学生的认知体系进行补充,让学生领悟法治的概念,对法治产生深刻认知,教师还让学生合作讨论,实现法治认知的拓展,使学生体会到法治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将自己的生活与法治紧密相连,高效率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挖掘时政资源,提升学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时政事件的获取渠道有限,对重大政治事件往往不够敏感,缺乏更深入的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感染力不大,教师应在课堂中挖掘时政资源,补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扩充其法治知识体系,加强其政治认同度,为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鲜活的生命力,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时政资源讲究时效性,教师应挖掘最受关注的时政资源,让学生谈论其对时政事件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时政参与度。在“正视发展挑战”的教学中,教师强调环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教师向学生展示二十大报告内容,报告就环境问题指出,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等。教师为学生逐句分析报告内容,再为学生解释当下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严峻局面。讲解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二十大要强调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发展中面临什么挑战?我国的环境形式如何”。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指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选择了近半年来影响力最大的事件,结合课时内容对学生展开法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直接为学生分析会议报告,让学生直观了解到目前我国面临的发展挑战,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实现了时政与道德与法治课时内容的自然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也熟悉了时政内容,获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三、创设法治情境,激发学生法治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德育为主,常常不受学生喜爱,认为其太枯燥、乏味,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关联。教师应基于法治目标,创设法治情境,让学生对法治产生深层次情感体验,使其领悟道德与法治中的重难点内容,将所学到的法治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找到应对法治事件的思路,激发学生法治思维,构建完善的法治思维体系。

创设法治情境需坚持较多原则,要基于正确的价值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有较强的整体感,保证法治情境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度。“凝聚法治共识”的主题内容为法治政府建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三集部分片段,供学生观看。观看过后,学生对法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举了几个例子,让学生判断应该找政府的哪个部门进行处理。例如:街边的公共设施坏了,小李需要办理开店手续,初中同学家里不配合义务教育强行辍学,居民发现旁边工厂乱排废水,姐姐要去办理失业登记等事件,学生轮流回答。经过一轮回答,学生依然对政府各组成部门的职能不够熟练,经常出现错误。教师则安排同桌之间互相出题,一方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而另一方回答对应的政府组成部门,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愉悦,学生也在放松状态下习得了法治知识,了解了政府部门的职能。教师为学生创设法治情境,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媒体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共同讨论问题,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有利于营造法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法治思维。

四、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法治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次,更要拓展到实践层次,如此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教师应选择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教师能对学生的法治行为进行引导,让学生始终将法治作为自身行为准则,运用正确的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弘扬法治精神的践行者。

实践活动的目标是拓展知识,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使其有更多的法治学习机会,让学生实现法治知识的内化。开展“维护祖国统一”的教学时,教师先进行课内教授,为学生展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漫画,引出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主题。待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参观“民族团结”主题展会,展会主要展示了作为民族团结象征的文物,每件文物都配有故事讲解,学生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观看视频。展会中还有故事画廊,讲述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形成的历史进程,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实现民族文化融合;近现代则是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九·二”共识等历史事件。在展会的小厅内,还有反分裂斗争的学生专场讲座,指引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统一,反对“藏独”“台独”,指导学生如何判断分裂行为并及时举报,约束自身思想行为。展会后,所有学生都根据实践活动的体验,提交一篇游后感,再加上展会整体质量较高,呈现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先为学生讲解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相关主题的展览会,给予其自由学习的空间,并要求学生撰写游后感,加强学生对维护祖国统一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法治建设的强烈认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法治行为。

培育初中生的法治素养任重而道远,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承担德育责任,不断探究更有效的法治素养培育路径,采取多样性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德育平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保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