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文泓摘 要:新课标对中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却存在音乐课堂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情况也未能达到预期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即从核心素养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两方面入手,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提高中学音乐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1-0057-04
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虽然学生对音乐教学充满兴趣,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不能达到预期,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也不均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一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入手,而应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析,以了解核心素养对音乐课堂的要求,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进行教学改进的重点。为此笔者申请了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113021)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具备的素养,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不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文化理解素养,只有具备这些音乐素养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悟音乐蕴含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培养学生形成审美感知素养
审美感知素养需要以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基础,即不仅能够理解音乐内容,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还能够在赏析音乐时分析出音乐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的独特之处,进而能从更多的维度了解音乐的特点。但是这种审美感知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也并非单一学习某一方面的音乐知识就能够形成的,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去体悟,即从旋律、力度、技法等多个角度引领学生去理解与体会,并在日积月累的音乐熏陶下才能够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形成艺术表现素养
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不容忽视,笔者在调查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时发现,学生在幼儿时期即能结合乐曲自主哼唱出其他内容,实现对音乐的改造。尽管这种改造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但也能体现出学生进行音乐表达的天性。艺术表现即学生能够演唱、创作或创新歌曲或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教师要培养学生这一素养,既需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且保障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参与度,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通过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不断提升其音乐技法,如此可促使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形成文化理解素养
具备文化理解素养是学生音乐能力全面提升的基础,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文化背景理解能力、音乐技法、艺术表现形式理解能力等。只有了解音乐内容,才能确保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尤其是国外的部分音乐,在不了解其音乐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就只能从音乐表面去感受其曲调美,而通过了解其音乐背景文化,就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其音乐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理解能力并非是完全的知识讲解,因为部分音乐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不断去体会才能掌握。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文化理解素养,就需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自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音乐内容。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不均衡
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不均衡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部分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解能力较强,但是音乐审美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较强,但是音乐表达能力不足,这种差异性一方面是由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以及音乐基础的差异性造成的,一方面是由教学设计不科学造成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则会直接受到学生认知习惯的影响,以致形成这种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即只有采用差异性教学策略,才能保障学生的素养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学生对音乐文化内容兴趣不足
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较为浓厚,但是音乐课堂教学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部分教师认为这是一种矛盾现象,但是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就能够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在对学生音乐兴趣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原因包括音乐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音乐能够表达出其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音乐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等。但是音乐课堂不仅包括音乐赏析内容,还包括需要生硬识记的符号类知识内容,以及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因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兴趣相对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好,不能均衡学习,这就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三)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推进促使许多学科的教学形式都得到了创新发展。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校的重视度不足、资源不充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音乐教学形式的改进相对较小,或仅在音乐教学中增加了部分多媒体内容,或倡导教师应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学,即音乐教学形式还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是受到了教师教学习惯的影响,即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都采用较为统一的方法,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进而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日趋下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保障课堂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然后就是需要从学校、教师、资源等多角度入手进行教学改进。
(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能达到预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情况。即教师虽已经明确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是教学效果却还是不理想,即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并未得到显著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尽管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但是未能考虑到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所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契合度不足,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第二,教师未能及时开展教学反馈工作,以系统了解教学效果并对其进行改进,导致教学改进一直处于一种缺乏客观评判的状态,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学校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情况重视度不足
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既会对音乐教学改进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又会间接影响到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受到以往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还存在重视语文、数学等学科素养,轻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素养的情况,以及由于对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不足,教学资源存在倾斜性,而造成音乐课堂教学改进速度迟缓,课堂功能发挥受限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提出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业要求,如此既能使教师更加明晰不同阶段学生应达成的音乐学习目标,又能使教师的教学实施更具学段化特点,更有针对性,同时督促教师积极寻求合适的路径,还能有效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提升。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改进,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同步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如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等,然后再保障教学活动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近年来,三维目标法的出现降低了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设计难度,即教师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系统地分布到每一节课中,如此可确保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为保障目标设置的科学性,教师还需要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解读,以了解不同素养的培养要点,然后再结合要点制定教学目标。如音乐赏析类课堂,其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辨别能力等,因此教师在开展这类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这一目标,挑选与赏析音乐同类别的音乐,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如此可促进其教学目标快速达成。
(二)从教学设计入手,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渗透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全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为保障教学效果,其具体可以从创新教学形式和创新教学思路两方面入手:
1.创新教学形式,采用单元教学法。为解决音乐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进行了创新尝试,如采用大单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微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其中大单元教学法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即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集中攻克核心素养的提升等重、难问题,如此可保障核心素养的提升效果。然后从背景入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单元音乐内容进行重构,以集中开展文化内容讲解、音乐欣赏等课程,如此可强化核心素养的评价效果。而分层教学法则能够解决学生核心素养存在差异的问题,即教师可按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分层,然后分别设置教学目标等,如此可改善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思路,引入校外经典曲目。为赋予教学趣味性,并丰富教学资源,教师可创新教学思路,即或以教材为核心,收集校外经典音乐素材;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开展教学活动。如在对民族音乐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从网络收集多民族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如此可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趣味性以及地方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从教学实施入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要想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教学实施方面,需要学校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加大对音乐教学改进的投资,如此可确保教师能够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进行改进;同时还要为教师多提供学习机会,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如此可确保教师能够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此外丰富艺术课程的内涵,也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原有的音乐之外,添加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传媒艺术)等艺术门类,并着重关注大、中、小一体化课程设置,遵循艺术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对课程进行改进,如此可为音乐的专业化学习打下基础。
1.重视情景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音频设备或将授课地点转移到户外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然后以情境凸显教学主题,如此可促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在树林中聆听风声、鸟鸣声,然后再播放相应情境的音乐,以带领学生沉浸式感受主题音乐的情感特点。或带领学生在特定的节日如国庆节等,集体演唱红色音乐,以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2.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实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以美育人,从“美”出发,即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可使学生于艺术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课堂教学还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音乐语言的恰当运用会使学生于艺术体验中享受音乐的快乐。所以在学生兴趣明显不足时,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更换教学素材或讲解方式;在学生对某一方面内容兴趣较高时,需要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加细致地讲解以及引申讲解,如此可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四)从教学评价入手,强化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对于教学改进至关重要,因此为预防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进。在教学评价上,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及课堂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既需要及时做出评价,即采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行为,又需要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后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和知识掌握情况等。同时教师还可邀请学生相互评价、相互鼓励,即以评价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学生处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包括存在的不足等。或邀请其他教师旁听点评,以确保不断对教学进行改进,如此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想保障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需要从教学目标入手,以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又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渗透;既需要从教学实施入手,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又需要从教学评价入手,以强化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即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同步改进,并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素养发展情况,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如此可保障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