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性思维
作者: 张丽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而小学古诗词学习一般包括诵读、想象、领悟和赏析这几个方面。诵读是前提,想象是基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解决“想什么,怎么想,如何教”的问题。
一、想什么
学习古诗词时的“想象”,就是借助诗词中的字句来想象所述事物的形状和样子,至少有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情景、事情、意趣和修辞。以《绝句》为例:
(1)对情景的想象:诗句中能“看到”什么?是怎样的情景?诗词中的“情景”,既是指目之所及的具体景物,也包括在作者主观感受中形成的情境,即所谓“境由心生”,那些被赋予了情绪、体验和思想情怀的典型形象。学生在诵读诗词时,凭借词句的描绘,能真切感触自然形象以及它们反映出来的意趣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绝句》里,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还有诗人自己,这些都是情景。这些景物不仅能让我们看见,还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的美感,这就是情境。
(2)对事情的想象:这首诗讲述了什么事?读《绝句》,把“窗含”“门泊”放进前面的情景,作者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事情的经过差不多可以说出来了。
(3)对意趣的想象:诗言志,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生活姿态和情感思想?再读《绝句》,“黄”“翠”“白”“青”,油然地能想象到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对作者置身于自然美景中的愉悦的感触。“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怀何等开阔。
(4)对修辞的想象:要赏析,这些词句让你想到了哪些巧妙的表达方法?《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就比“包”“嵌”更生动形象;同时这首诗中每一行都有数字,让学生发现规律:越往后数字越大,从两个到一行再到千秋雪、万里船,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比较,体会作者夸张的写作方法及遣词造句的精巧。
二、怎么想
理解了“想象”的四个维度,就能发现并教会学生相对应的四种不同的想象方法:
(1)对“情景”,用拼图法:诵读诗句并联想,将诗行中各字句描绘的意象拼接为一幅完整的画面。例如学习《登鹳雀楼》,想象将白日画在山峦的肩头,黄河滚滚东流入海,这样的想象,就好像是在拼图和画画一样。
(2)对“事情”,用串联法:将诗句中说到的时间和地点、事件串联起来,想象事情的经过。例如学习《长相思》,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诵读,很自然地串联出“跋山涉水、出关远征、迎风斗雪、思乡绵长”这样的军旅生活。
(3)对“意趣”,用体验法:积极联想生活经验,想象作者当时的感触。 学习《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看过的战争主题的影视作品、小说故事所描绘场面、人物、事件,“体验”和想象诗句中作者的豪迈和壮烈,走进诗词的独特意境。
(4)对“修辞”,用比较法:在比较中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体会语言美感。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前”,和其他很多诗句相比,“七八个”和“两三点”,这样口语化的极简用词,让意境显得格外闲适、随性。再如《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和一般的景物描写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比,“护”和“送”字的拟人写法,让普通的景物具有了灵性和感情,更表现了田园主人清逸悠然的生活风范。
当然,一定不止这四种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它们也可以互为启发、相辅相成。
三、如何教
古诗词是文学作品,各学段怎么教?新课标中已经给出了建议。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充分引领学生读懂古诗词。
(1)寻找一串景物:“同学们,朗读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哪些情景?”,这样讨论,就是寻找和想象诗句描绘的现场,看到了什么,哪些景物,作者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习《暮江吟》,诵读诗句,不仅要串联字面意思,还要积极想象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有什么感受?还应当结合课本插图来充实想象:看看画家是怎样用更多的形象来丰富诗句画面的?而且,再想象如果是视频,那情景是不是会更加有声有色?
(2)体会一种意趣:“你喜欢这首诗吗?”交给学生要结合诗词写作的背景、诗人背后的故事,引领学生去想象和体会诗词传达的意趣和意义,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的自然景象是很丰富的,而情境则更加富有意蕴。“烟渚”一出,意境已来。“日暮”就特别具有经典艺术形象的指代,让人惆怅。“旷”,写出了“天低树”的背景,更寄托了诗人的无比孤寂。“近”,则是悠悠地联想,对自己、对苍生的垂怜。这些,在充分想象自然形象之后,在体会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就成了可知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语、朗读等多种形式走进作者所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启迪思维。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进阶,展开想象,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为即便是完全依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对于诗句中所展现的事物和情景,每个学生的想象也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学生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存在主体性差异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减少机械式的读背,淡化师生剖析讲解,多一些启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多元化的对作品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