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 项静芳计算是数学的灵魂,而计算能力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奠基石。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可以说,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一项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为此,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谈几点看法,旨在为推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口算;心算;笔算;兴趣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左右,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处于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激活计算兴趣
在强制状态下产生的学习并不是高效率的学习,只有在兴趣驱使下的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我们都知道,兴趣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需要通过刺激产生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激活学生计算兴趣势在必行。
1.让计算走进学生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表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计算是数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因此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计算,并将计算能力回归于生活实际中无疑是激活学生计算兴趣的重要途径。
2.让计算带领学生享受胜利。求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几乎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具备的宝贵特征,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竞赛游戏去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比如举办“计算接龙”小比赛,教师用卡片、幻灯片等形式出示计算题,每组计算题对应每组的成员,让学生以接龙的形式进行口算,并由教师计时,最终看哪组成员答对的题目最多,用时又最少。利用这种比赛的形式进行计算题的训练,往往会取得不一样的绝佳效果。一方面学生的计算兴趣随着胜负心的增强而增强,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计算的准确度和速度。
二、培养计算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是一项严谨的数学训练项目,一步错就会满盘皆输。从实践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做错计算题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知识点的欠缺,更多的是粗心造成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计算习惯,避免那些非实质的错误屡次出现。
1.常规计算习惯
第一,要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在读题时要明确计算题的每一个数字、运算符号、运算法则等,然后在脑海中想清楚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要想当然地计算;第二,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过于潦草、格式不够规范、数位不对齐等都是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第三,要养成算后检查的习惯,杜绝出现由于粗心造成的错误;第四,要养成独立计算的习惯。独立完成计算题是发挥计算题训练的切实保证,只有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计算题作业,才能有效提高计算的能力。
2.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当然,除了以上几项常规的习惯需要养成外,数学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记录错题集的习惯。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做错的习题收集到错题本上,这些错题有的是因为知识技巧的欠缺而出现的错误,有的则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的。把这些题的错误及改正过程都完整地记录在错题集上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三、加强计算训练
1.记忆训练。如果学生能够熟练记忆一些常用的数据,那么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便能轻车熟路,计算的结果也会更加准确。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记忆性的训练,包括熟练背诵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除此之外,数学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以记忆一些计算上的小技巧,比如积为整百的25×8=200,积为整千的125×8=1000等。
2.笔算强化训练。虽然,题海战术是一个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多做题的重要性。强化计算练习可以说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取代的环节。当然,强化训练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设计针对性训练。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横式转竖式”“100以内的进位加法”等训练,只有突出训练的重点,才能有效提高训练的效果,也才能真正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 培养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学,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兴趣因素,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知识化为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总之,虽然计算能力是小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教师却不能凭借枯燥单一的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要在激活和保持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采取科学、灵活的训练方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