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故鼎新,勇于面对
作者: 赵洁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面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愈来愈多的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质疑与思考,勇敢面对,革故鼎新。
罗晓辉老师在书中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质疑,并认真思考琢磨钻研多年,提出了自己的“纯文本分析”的主张,所谓的“纯文本分析”是指在解读时所依托的纯粹是文本内部的语义信息,任何解读结论都从文本本身得出,文本边界之外的一切信息都应在解读过程中被屏蔽。他认为文本解读的实质在于读懂文章,获得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罗老师为了解决教学生读懂文本的这个问题,他进行了艰难的思考和研究,然后写了两本书来分析论证,一本是《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一本是《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在这两本书中,罗老师阐述了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具备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文本解读,也就是文本写的是什么;而第二个层面是评价鉴赏,就是怎么评判这个文本。
罗晓辉老师对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本解读要求的是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要求的是评价(鉴赏是对文本艺术形式的评价能力。
于此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分析和综合是文本解读和评价鉴赏都需要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思维的核心能力。
我通过阅读与思考他的见解,由此可知,第一个层面即文本解读应是第二个层面即评价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文本解读结束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的进行评价和鉴赏。
他在阐释了阅读教学的两个层面之后,又提出现有的语文课堂的现状是经常被混成一锅粥。语文的阅读课内容相当杂乱,通常语文老师使用的是千篇一律的三个大环节:初读感知、再读分析、三读领悟,如此等等,最后可能还会搞一个“读写结合”,一堂课内容十分庞杂。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搞的项目却很多,学生真正的实现思维突破的可能性却很低。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分散用力正是教无章法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可见,缺乏学理思考、不讲章法的教学,显然是不行的。通过合理的课型分类,使得一堂课聚焦于特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这是必须的。为此罗老师革故鼎新,提出新的阅读课型分类,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其核心有二:一是“文本分析课”,二是“评价鉴赏课”。其分类的依据便是按照语文的能力目标,旨在充分消化文本的主体性阅读教学课型,当然他也提出其它辅助性课型,如预习课和文史课等等。但是罗老师认为一堂纯粹的文本分析课,一定是以文本分析课和评价鉴赏课为主体阅读课型,其它与之相关的课型仅为辅助性课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纯粹的文本分析,他的这种说法给与老师之后的阅读课更加高效提供了一个方向。
另外,罗老师又进一步指出:一堂课要课型纯正,目标要单一。他认为之所以要目标单一是因为一堂课涉及教学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一堂课的教学环节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合理的结构性关系。并指出多数老师误解的三维目标的实质,三维目标并非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只不过这个目标具有三个维度。想要目标单一,教学内容便不能杂乱,在选定的课型之下只需要分析或者评价鉴赏属于这种课型的相关内容切记课型串讲,学生学无头绪,不知所云。
罗老师书中也为我们解疑答惑了不同课型的要点是什么的问题,他主要讲解的是文本分析课的两个要点:首先是辨识信息,能识别文本中的语义信息,这是基础。其次是让信息结构化,文本里的信息只有被结构化,我们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整体的理解,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对自己的自述“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来告知读者想要准确地感知“三十而立”是指有自我的见解的确立这一含义必须把其放进整个文本框架中来解读,方能领悟,以此事例证明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在语义信息识别方面的运用,任何一个文本的想要实现整体把握,所依赖的就是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过程,而非想当然地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摘取文本中的信息,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而是把一个文本里各个部分的信息加以分析,然后加以综合,综合的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具有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解释,这才是文本分析的真正过程。但是我们的教学模式现状并不是分析和综合,而是结论印证式。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不会怎样去独立分析一篇文章的,没有尊重学生独立思考、自然阅读理解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上课时要假设我们没有任何参考书,我们不是去印证参考书中的答案的正确性,而是要作为一个对于文本缺乏了解的读者的角度去读文本,思考这个文本到底如何分析才能得出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过程,最终理解这篇文章所讲之点。
在此分析过程中,罗老师指出语文教学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过度放大了自己的感性和感情部分。
罗老师认为学科教学永远是一件理性的行动,我理解的是学科教学的主体部分是解读文本,必然需要教师以理性的视角审视文本,必须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掺杂自己感性的主观臆测,而是要理性的,极具逻辑性的分析文本,所以说学科教学永远是一件理性的行动。教师在课堂上情感表达也只是为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文本,它只是帮助学生更快速进入文本理性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辅助手段而已,不是整堂课的主要环节,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这一感性的情感策略呢?这与上面所说的学科教学是理性的行动自相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因为人易被情感和感性的部分打动,纯理性的的思考又容易让人疲惫不堪,不易被打动,教师采取这一策略实质上便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这为今后的教学再次导引了路向。
我非常认可罗老师提出的一节课教学目标要明确,专干其事,才更易取得教学的突破的观点。但是,罗老师书中强调一节课如果是文本分析课,只能进行文本分析,不能进行评价和鉴赏,即便上不满一节课,也不行,对于他的见解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虽然纯粹的文本分析,目标单一,更易高效,但是任何课型的使用不是绝对的,他们也只是辅助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辅助手段,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所以一节课怎样使用课型?使用一种还是两种?我们需要依据文本的知识内容及其难易程度、班级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弱学情等因素而定,并非不可改变,当然这仅是我个人浅拙之见,正确与否也需思索、推敲和论证。
莎士比亚曾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每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赏析和看法也非相同,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教学策略,虽然未必实用或者高效,我坚信,只要秉持初心,思索不止,勇于自省,革故鼎新,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