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鼓育人向阳花开
作者: 翟春雷 贾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范阳中学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当地非遗代表传承人授课、示范性教学展演展示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非遗魅力,学习体验非遗项目和产品,争做非遗小传承者。
一、活动简介
商家大鼓发源于文昌湖区商家镇,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鲁中第一鼓”。2012年,商家大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范阳中学以“商家大鼓”为载体,建设“以鼓育人”体系,使学生在昂扬的鼓声中从感知到感悟、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论到实践,鼓舞人心、以鼓育人,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活动特色
学校“以鼓育人”课程特色如下:
1.传承性,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我校聘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家大鼓传承人—蒋效利老师担任校本课程《鼓韵留声》辅导员。
2.创新性,在商家大鼓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打造一个可自由展示才艺的舞台,如:个人表演、小组表演、男女比赛、集体表演等。
3.训练性,让学生掌握商家大鼓的鼓谱特点及演奏特点,更对学生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着特殊的价值。
三、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鼓韵留声”校本课程开展,引导学生了解商家大鼓的历史渊源,感受商家大鼓乐队编制及演奏特点,明确商家大鼓的鼓谱特点。
2.技能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自学习商家大鼓基本节奏,熟知鼓点的构成、演奏方法和之相对应的鼓谱用字,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带感情的演奏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明确商家大鼓的演奏特点,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造的能力。
2.打鼓可以锻炼身体各个部位,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强学生对商家当地文化的熟知,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感情,提升其对民族文化和家乡文化的热爱度。
2.学习中始终渗透美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艺术精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准备:走访调研和沟通对接
通过走访商家大鼓传承人—蒋效利;五世同堂大鼓队,制鼓民间老艺人—张恒久,掌握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整体特征、基本情况和个体特色,为非遗进校园搭建起文化传承平台。
商家大鼓进校园
特聘请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家大鼓传承人
确定蒋效利担任我校校本课程《鼓韵留声》辅导员,定期为师生上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2.课程研发:校本课程的研发
通过多方走访和收集将流散在民间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教材。从商家大鼓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乐器的形制、乐队编制及演奏特点等方面进行编纂,《鼓韵留声》校本教材将知识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
3.课程实施:商家大鼓进课堂
(1)学校全体学生利用班班通、希沃等软件观看商家大鼓及相关的传统文化影像。
(2)利用校级公开课、校本课程活动等途径,系统的向学生教授商家大鼓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法。
(3)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游戏激趣、小记者采访及访谈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为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我校利用商家大鼓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特点,积极组织家校共育等一系列活动。
4.课程创新:创新与实践
在创新与实践方面,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各级电视台采访、报道我校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活动、宣传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传承。
五、课程效果
1.通过《以鼓育人向阳花开》课程的开展,加强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熟知,增强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提升了自豪感,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生活,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学生能够自信、自然、有感情地表演商家大鼓,对其基本节奏,鼓谱鼓点、演奏方法等都熟练掌握,既增强了体质,又培养了能坚持,勇创新,善理解的优秀品质。
3.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通过打鼓聚在一起,增进感情,使家庭更和睦;学生通过训练增强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奋进的精神,也实现了家校共育。
4.具体的成果。由商家大鼓伴奏、多形式融合的《木兰诗》《我爱你,中国》等节目分别荣获市、区比赛一等奖,各级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
“向阳锣鼓队”还先后参加了“助力文昌湖半程马拉松”、淄博市第十七届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淄博市首届机器人大赛开幕式、淄博市暨文昌湖区2021年“童心向党·十一向国旗敬礼”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等市级活动。
总之,商家大鼓是鲁中特有的鼓文化艺术,范阳中学的孩子从小就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相信商家大鼓将生生不息,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