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浅谈
作者: 罗翠摘要:学习习惯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学习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惯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一个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逐渐产生并固定下来的。
一、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1.2022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P36页指出,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素养目标,总目标的第4条,该条目从识内容、能力发展、习惯养成等角度设计目标:一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知,有常用汉字、汉语拼音、普通话、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常用语文工具书使用方法,二是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规律的领悟力、语感能力、基本的语文学习去等;三是习惯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二、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1.家长认识浅薄
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有的更有甚者是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2.课前学习习惯现状
多数学生没有预习习惯,不了解该怎样预习,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效果不佳。
3.上课学习习惯现状
课堂上开小差,说小话,做小动作;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注意力分散,东张西望;听课姿势不端正,其他同学发言时不能认真倾听。不经常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大约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甚至有同学从不主动发言,他们不愿意或害怕发言。
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 (1) 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 -件好事。(6)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10) 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 -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 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是学生心中的太阳。
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