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文化活化与幼儿园课程设计
作者: 付冰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名师引领下本土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幼儿园课程,以提升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综合素质。通过对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名师引领下的具体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若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字: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名师引领;文化认同感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起点,承担着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名师的引领下,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理解和喜爱本土文化,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包括语言、艺术、习俗、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首先,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其次,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最后,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二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三是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和理解本土文化;四是注重家园共育,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二、名师引领下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案例分析
在名师的引领下,我园已成功地将一些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让幼儿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嘉祥的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细腻的刀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国内外朋友的青睐。在名师的精心指导下,幼儿园教师们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美术课程中,通过教授基本的剪纸技巧,引导幼儿们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剪纸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幼儿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剪刀和纸张,更通过欣赏和模仿传统剪纸作品,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嘉祥的鲁锦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也以其独特的纹理和工艺在幼儿园课程中绽放光彩。鲁锦俗称老粗布,全部由农家土布制作而成,这种土布在嘉祥已有3000年的历史。作为鲁锦之乡,嘉祥所产的鲁锦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远销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幼儿的日常活动和游戏中,老师们为幼儿渗透有关鲁锦的文化,幼儿了解了如何使用简单的鲁锦制作工具和材料,还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制作过程,了解了鲁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嘉祥还是四大圣贤之一曾子的故里,曾子的思想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作为嘉祥娃,我园幼儿还在语言活动、建构区活动、传统文化等活动中了解了有关曾子的思想,幼儿尝试讲曾子的故事,搭建曾子广场。在这一系列活动和游戏中,幼儿对本土文化更感兴趣,更乐在其中。老师们结合幼儿的特点和兴趣,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活动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名师引领下的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深入分析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本文提出了若干策略和建议。首先,需要提高教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最后,注重家园共育,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相信在名师的引领下,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桂梅.(2016).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甘肃教育,(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