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与法治课践行感恩教育研究
作者: 陈德欢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实施德育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对学生成长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践行感恩教育,既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带来增益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人格。基于此,文章对感恩教育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践行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当代初中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践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为中国中学的德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教育;感恩教育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对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作出了详细规定,这一要求提出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较多的优秀思想,感恩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将感恩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塑造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中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和睦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回馈他人帮助自己的一种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感恩是对一个人品德和行为的最基本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而感恩教育正是一切教化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促进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首要条件。纵观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智育而轻德育,这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使得部分学校的升学率有所提升,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将德育教育放在次要地位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持续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夯实中学道德教育的基础,进而将学生塑造为一个在社会中自觉地履职尽责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践行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初中生尚未具备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在这样的时期,更需要学校和家庭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辅助其健康成长。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德育教育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的重要载体,感恩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运用道德与法治课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付出精神,使学生由懂得和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善行,进而满怀仁爱地对待他人,最终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因此在新时期,充分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继承和发扬感恩文化、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和承担社会事务的重要途
四、当代初中生的感恩现状分析
(一)独生子女居多导致感恩意识缺乏
从当代的家庭结构看,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都是家庭中最受关注的对象,父母甚至祖父母往往给予他们加倍的爱,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需求十分容易得到满足,但过分的关爱导致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丧失。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精神食粮匮乏,从而造成这样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往往认为向父母、长辈索取是理所当然的,却没有主动体贴、感恩父母,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父母常常感觉压力较大,而孩子却难以感同身受,并且他们还将这种感恩意识的缺乏带入了校园生活。比如部分学生上课开小差,完成作业不认真等
(二)受外来思潮影响容易放弃感恩行为
现阶段社会发展较快,初中生从小接触的新潮事物较多,其思想十分活跃,这使得初中生通常具备较强的突破传统的创新思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社会新潮事物中,存在部分边缘文化甚至错误思潮,这对传统文化中感恩、集体主义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初中生本身年龄不大,尚未具备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外来文化以五光十色的形式能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这就导致他们凭个人喜好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中的消极部分。感恩是由知恩、感恩再到主动报恩、施恩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个人的一种责任担当和付出,从难易程度来看,付出当然比索取更加艰难,因此初中生在选择时,很容易就放弃感恩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即不理解、不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善行,也不能对来自他人的关心给出正确反馈。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践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将课堂教学向生活实践进行延展
知识源自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践行好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教师以理论教导学生,更需要在实践中增加学生的实际体验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可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可让学生了解自己父母生日的日期,在父母过生日当天,要求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家务,然后为父母送上生日祝福的话,再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等,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以及劳动付出过程中,学生更能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从而由内心生出感激之情;在感恩教育中,日常的节日和生活场景都是教师可运用的元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素材,将理论学习向课后、向生活进行延展,从而增进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树立榜样践行感恩文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大,对社会规律仅仅有感性的初步认知,但初中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模仿精神,因此教师可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强化感恩教育,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榜样,从榜样身上获取知识,并重塑自己的行为,这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做出的变革,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的育人技巧,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榜样选择上应避免模式化选择,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挥出不同的引领作用,通过榜样让正能量在学生中传递,带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渐转变,从而促进班级感恩水平的整体提高。
六、结语
近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强调中学教育应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无疑是该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途径。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又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知恩、报恩,再由此升华到主动施恩,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慢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良好精神世界,并真正地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侯玉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浅谈[J].才智,2019(4)
[2]周越,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赜[」].成才之路,2019(32)
[3]刘红娟.感恩教育重在思源和唤醒[J].人民教育,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