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物 大世界
作者: 李颖莉摘 要: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大人物”,亦有“小人物”。而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中呈现了一系列的小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表现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小人物,大道理”之效 。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精神价值以及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探究小人物教学的“大世界”。
关键词:小人物;人物形象;精神价值;表现手法
“小人物”这一形象源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普希金短篇小说《驿站长》中的“维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狄德罗曾说过,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小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社会地位低微、身世不幸,被轻视被损害的能够反映现实和时代压迫的人物群体。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是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辩证分析小人物形象,对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辩证认识人物形象特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将目光集中到伟光正的大人物,往往忽略了社会的大部分人群——小人物。而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他们的“小”主要表现在社会地位低微,经济财力缺乏,遭遇穷苦的命运。他们身上也有弱点,长妈妈封建迷信、粗俗鄙陋;父亲的低眉顺眼、守旧等。但是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所以在小人物形象特点的教学中,应该辩证认识小人物的形象特点,既能看到小人物的弱点,更要领会到小人物的大境界,领略他们朴素的爱、单纯的善、平凡的向往和坚定的追求以及自信与智慧。
粗俗鄙陋、封建迷信的长妈妈同时也具有纯真美。长妈妈喜欢背地里说人长短,总是切切察察的;睡觉的时候又往往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懂得并且严格遵守一些所谓的“规矩”,但就是这样一个粗俗鄙陋、封建迷信的长妈妈却也有其纯真可爱的地方。她所讲究的规矩归根结底不过是热望一生平安。一个文盲,历尽千辛万苦为小主人买来“三哼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种神力是对鲁迅先生视同己出,把他当作自己亲生孩子的那种母亲式的爱让她有了这样的神力,是她的善良、纯朴、对孩子心灵的关注,这才是真正的关心。社会地位低微、穷苦的老王同时也具有善良美。老王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穷苦、疾病缠身,但就是这样这样不幸的人却对同样不幸的作者一家报以极大的关怀与爱,低眉顺眼、守旧的父亲同时也具有坚毅美。老实厚道的父亲就这样低眉顺眼地累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去追求过所谓地位,所日夜盼着的不过是能够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为了高台阶,父亲执着地准备了大半辈子,除了种田,还要捡砖捡瓦、砍柴,体现了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坚韧。社会地位低微的卖油翁同时也具有自信与智慧。卖油翁是一个谦虚、心胸开阔的人。他并不自矜于其娴熟的手艺,只是觉得手熟罢了;面对陈康肃公的无礼,他也能坦然受之,可见其心胸开阔。
分析小人物形象特点时,应引导学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既要看到其可鄙可怜的地方,也要看到其闪光点。辩证地看待人物形象,才能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小人物承载着作家对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底层社会民众的性格特点、心理动态和行为方式的独特言说。[ ]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分析,体味到作者伟大而悲悯的心,以及对于这些小人物苦难的深深同情,使读者得到极大的共鸣与震撼,从而更贴近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天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二、探究小人物的精神价值,渗透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
大人物轰轰烈烈成就了传说,而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成就了生活。小人物虽小,但其身上承载的精神价值并不小,小人物形象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小人物学习,学生就像看到了自己。探究小人物的精神价值,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反思,有利于推动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小人物身上的纯真美、善良美、坚毅美、质朴美,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认知。不识一字的长妈妈买来的“三哼经”和病重的老王送来的鸡蛋,这些都体现了小人物朴素的爱和单纯的善。语文教材中这些生活中典型化了的小人物,以其至真、至诚、至烈的情感直击读者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对他人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增强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树立高尚的道德认知,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人道主义的精神认知,同情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小人物虽然社会地位低微,穷苦、不幸,但是他们也有其尊严和高尚的人格。在《台阶》一文中,台阶的高低象征着地位的不同,父亲一生都在追求高台阶,看似可怜却蕴含伟大意义,父亲执着于造台阶的质朴坚毅的追求正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贫困的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亮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体味小人物的艰辛,促使学生感悟生活的幸福。小说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事件、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他们的态度,从而提供一种对生活的批判。因而引导学生由辩证认识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到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就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实际,在把握小人物艺术形象,感悟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启发他们认真思考,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生活,并形成自己的进取的生活态度,开放的心态,培养丰富的情感,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感悟生活的幸福。[ ]小人物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也可以获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就像虽只是走街串巷的卖油翁但也有其自信和智慧。
文学作品中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闪现着人性的光辉,阅读小人物故事的过程也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涉及人生的多个方面,互相配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怎样做人”的认识,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更理性、积极地对待身边的普通人,注意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到向善、务实、求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小人物身上发现埋藏在卑微下的尊贵,发现人类脆弱生命中的坚毅执着和善良质朴,对促进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三、分析小人物的表现手法,以读促写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进行点评,分析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一方面抓住细节,凸显人物形象特点,活化主题思想。而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以及景物、事件发展、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一种写作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品中完整的艺术形象,总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所组成。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把“山海经”叫成“三哼经”,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保姆给小主人买来了其梦寐以求的书,虽然是很小的细节,但却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主题深刻,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如果没有传神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就会失去感染力,让人读了感到很枯燥乏味。而细节描写,首先要具有真实性。要符合生活实际,真实可信,不能胡乱编造。真实源自对生活细致地观察,要学会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世界。如《台阶》中放鞭炮一段,“无处安放的双手”、“想挺胸却无法挺高”、“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将父亲的那种憨厚朴实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要具有典型性。要选取最能够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中心的细节来描写。三是要具有生动性。细节描写语言应该生动简洁,给予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感受。[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仅仅用一个“大”字就将阿长令人“讨厌”的睡姿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四是要具有新颖性,要从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来写,学会用心灵捕捉、记录外物带给人物的感受。
另一方面关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凸显人物精神价值,立意深刻。小人物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出于社会最底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小人物虽“小”,但是他们却是一种社会群体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台阶》一文中的父亲代表着朴实的中国农民,把这一小人物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文中的父亲执着于造台阶的质朴坚毅的追求正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贫困的日子。这样使文章关乎社会兴衰和民族、国家、人类共同利益,引领人们积极向上,符合新潮流的精神、意识或感受,立意深刻。也可以在凡人小事、常见情境中,切入热点而发人深思的主题,《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仅仅摘取了几件生活琐事来写,却塑造出一位不被尊重的底层劳动者、旧式女子的典型。
当然,“小中见大”也并非任意“小题大做”。要从人和事件本质上把握住“小人物”与整个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水到渠成,构思时立足“小”处,写作时放眼“大”处。文中是“小”人物悲欢离合,眼中是“大”主题纵横捭阖。[ ]
小人物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小人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深入挖掘小人物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峰.中外文学作品中“小人物”形象的特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28.
[2]惠继东.底层的人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5):21-24+31.
[3] 《创客教育在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运用的策略》课题组.老王 教学案例 体味小人物的艰辛感触自己生活的幸福.读天下(综合),2018(10):18-18.
[4] 袁运隆.《装在套子里的人》对中学生的启示意义[J].文学教育(下),2009(04):122-123.
[5] 姜三月.小人物承载大乾坤——以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为例谈记叙文以小见大立意方法[J].戏剧之家,2018(34):145+147.
[6]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课书语文7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7] 唐惠忠.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考场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J].应用写作,2018(01):44-46.
[8]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