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区县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李瑞洁

农业地区县城的高中教育承载着培养当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尤其是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重要保障。我们更要好好地解决应对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农业地区县城的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农业地区县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问题分析

1.学生家庭背景复杂,家校沟通困难

农业地区县城的学生家庭背景往往较为复杂,由于学生家长多为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参差不齐,他们中的多数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全面。有的父母认为一旦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导致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沟通、合作时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家校共育难以形成合力。

2.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缺乏专业心理辅导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家庭条件限制,且教育资源有限等原因,农业地区县城的高中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心理压力。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中,绝大部分中学都在抓升学率、分快慢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无法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所以一些学生会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面对这些沉重的压力,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却有限,往往无法自我纾解,同时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一定的设施。

3.班级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大部分仍是以班主任全权负责为主的模式,班主任对班级事务享有绝对领导权,也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尤其是一些农业地区县城的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过于依赖传统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手段,难以突破传统班主任模式的限制,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这导致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4.学生学习力薄弱,动力不足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大致上有两点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不需要为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必需品忧虑,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与人要实现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紧密相关;外在动力与老师或家长的期望、其他学生的对比、将来的就业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当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外在的学习动力而产生的,并不是真正的对知识和学习感兴趣。因此,有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思考。二是学习意志薄弱,畏惧困难。有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毅力不足,容易出现放弃、灰心的现象,学习意志薄弱,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

二、农业地区县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对策探讨

1.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正确的家校沟通活动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家校沟通的关键结合点是学生。学校开家长会或是搞家校共建活动,大部分家长都会非常重视,也充满着期待,家长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建议,看到老师的关注。所以班主任不仅应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更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促进家校共育。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班主任对学生来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班主任的个性、能力、教育教学风格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友善、正直、敬业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

为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自信之后,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的压力、挫折。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奠定良好基础。

3.创新班级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班级管理的运行是否有效、合理,在一定意义取决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使教育具有人情味,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互爱互尊的师生关系和互帮互助的教师关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平时工作中能控制好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保持积极乐观、性情开朗、公正无私,使全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4.提高学生学习力,增强动力与毅力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力,须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具有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浓厚学习氛围的班级肯定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试想,在一个班里,人人都在学习,只有你一个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自己玩起来都不起劲,你也会在这一环境的熏陶下自觉去学习。相反:一个纪律松散,不求上进的班级则会对学生学习力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农业地区县城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繁重性,而且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合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班级管理理论也应与时俱进紧追时代发展的脚步。高中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中既要以培养优秀学生为根本目标,也应注重良好思想的培养,尊重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