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微视频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研究
作者: 何川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视频已成为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尤其是在情境创设、教学重难点突破等方面,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大作用。但鉴于微视频自身的特点、呈现和选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微视频在课堂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教师将微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时,应当遵循真实性原则积极引导,增强微视频的核心素养导向,有利于衔接教材内容、契合教学主题、提升教师能力,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记忆、厘清时空线索,涵养教师教育情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视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提出,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技术进步积极推动育人方式转变,微视频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甚至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关于微视频应用策略的讨论相当充分,不甚枚举,但研究者关于微视频在课堂教学所起实际作用仍关注尚少。本文将从视频主体和学生客体两个角度分析微视频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与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弥补不足,促进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从特点、内容、选制看微视频的作用
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形式,以其短小、快速、精炼的特点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视频能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然而,微视频的使用虽在历史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结合当下课堂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从微视频的特点、内容、选择与制作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微视频的特点
微视频因其短、快、精的特点,主要通过快速的剪辑、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解说,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形式非常适合教师用于创设历史情境,突破知识重难点,揭示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帮助学生构建时间和空间的认知框架。但在教学实践中,其特点也成为一把双刃剑。由于时间限制,微视频往往难以整体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可能导致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同时,微视频因其视听结合的特点,虽然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大脑,使学生获得刺激、兴奋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容易使学生沉浸其中,不能及时转换学习状态跟随课堂节奏进行下一环节学习。
(二)微视频的呈现
视频内容是教师运用微视频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在选择或者制作微视频时主要借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真实历史影像和动画来呈现历史事件、解释历史概念。
首先,教师以微视频为资源载体,将优秀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时,能够展现复杂历史脉络、赋予学生全新记忆点,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是当下教师进行课堂创新、融合生活实际的常见手段。但尽管影视作品已经高度还原历史场景,究其本质仍然是后人对历史的艺术再加工,与历史教学要求的严谨求真存在一定差距,可能存在历史线索缺失和史实错误等缺点。
其次,教师在运用历史影像或纪录片作为微视频的资源展现历史事件时。基于影像所含有的客观特性、叙事功能和直接性特点,使其更接近于“科学性”的描述,所记录的内容资料也应更为可信。 虽然避免了史实错误的缺点,体现了真实性原则,但影像的获取受到诸如拍摄者的主观选择、设备技术条件、自然环境状况等局限,尤其受编辑方式的影响。 学生虽然能够“看见”历史,但却很难看懂、看透历史。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则需要教师通过动画或图解的方式,去清晰地解释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术语,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微视频的选制
微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制作应遵循历史教学的要求,确保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和教学的适宜性。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微视频的制作分为教师自制和网络资源选择两种方式。由于教师自身技术限制,教师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微视频,这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工作负担,因而很少有教师会选择依据教学内容完全自制。而从网络资源中选择,一些微视频资源良莠不齐,且带有原制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教师在选择时很难实现与教学主题真正有效的契合,因而在使用之后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从学生角度看微视频的作用
微视频作为教学媒介,其接受效果同样也受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历史兴趣、学习动机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均可能影响微视频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
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活跃程度对于微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年轻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大多数思维活跃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微视频快速、直观的特点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微视频内容的密集和快速可能会对一些思维平缓的学生构成挑战,以致他们难以完全吸收和理解视频中的信息。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视觉型、听觉型或触觉型)也会影响他们对微视频的偏好和接受度。例如视觉型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视频学习,而听觉型学生可能更偏好传统的讲授方式。
(二)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动力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影响微视频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如果微视频中包含有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有趣的历史事实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反之则可能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之后,如何趁热打铁将学生注意力引导至课堂教学内容上来,避免学生思维停留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亦是影响微视频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例如,教师在运用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作为微视频进行呈现时,本地学生可能更有共鸣,而外地学生则可能感到陌生。这种差异可能影响学生对微视频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
因此,教师在运用微视频展开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历史兴趣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存在不同,同一微视频在不同学生中的接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行为模式,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微视频,提高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优化策略及作用分析
微视频作为教学工具,其对历史课堂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大小不仅取决于视频内容的质量和学生的接受度,还需要采取一定的优化策略,即增强微视频的核心素养导向,以期解决微视频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增强微视频的核心素养导向
1.融合唯物史观。首先,教师在运用微视频开展课堂教学时,需确保视频资源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史观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坚持在人民史观的框架中理解英雄的历史作用,反对英雄史观。 避免向学生传达出历史决定论和简单的人物英雄主义信号。例如教师在选用电影《大决战》的片段反映淮海战役过程时,既要展示刘伯承、邓小平等中心人物的运筹帷幄,也要展示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和民工支前的辛苦付出。帮助学生了解到人民群众蕴含着汪洋大海般的力量,进而得出人心相背是促使解放战争乃至中国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历史结论,最终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微视频应展示历史事件的多重因素和复杂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客观规律。教师在选制视频资源时应关注是否展现了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人物行为或单一事件。例如,在介绍工业革命时,视频应包括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劳动力变动等多方面内容,而不仅仅是发明家的个人故事。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示的历史事件如何体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2.强化时空观念。教师在借助微视频呈现教学内容时应融入清晰的时间标记和地理标识,如使用动态时间线、历史地图、或是旁白介绍,帮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迅速锚定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构建准确的时空框架,增强学生的时空感知。教师可以结合微视频使用时间线工具或创建简单的地图练习,增加学生学习的互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历史时空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时,视频可以时间轴方式结合历史地图动态展示两大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厘清时空线索,加深学生对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真实感知。
3.重视史料实证。微视频中应当精选信实的历史文献、真人访谈等多样化史料,明确标注来源,帮助学生区分史料类型,提取史料信息。教师在选择一些存在虚构或者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作品来呈现历史事件、营造教学氛围时,应当意识到这些缺乏真实性的作品虽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这也将会影响学生对于历史本真的认识,进而冲淡历史课堂史证求真的韵味。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展示存在史实错误的影视作品或是在视频中引入对重要史料的分析,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运用史料进行互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运用能力。
4.丰富历史解释。教师应通过微视频提供关于不同角度的历史解释,展示不同历史观点和方法,避免单一视角的解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视频内容组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认知特点、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让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在探讨交流中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形成属于自身的历史认知。
5.涵养家国情怀。在教学微视频中融入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感的元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微视频中可以适当包含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英雄事迹,通过感人的故事和影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利用重要历史节日或纪念日组织观看相关主题的微视频,结合讨论和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作用分析
1.衔接教材内容,强化知识记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和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而微视频资源主要依托于教材制作,是教材的补充,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师运用微视频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弥补教材本身存在的不足,实现辅助作用的最大化。而增强微视频的核心素养导向,能够促进微视频与教材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动态图像和声音,为学生提供一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复杂历史内容。尤其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那些难以通过文字描述清楚表达的历史场景或事件更加清晰和持久的记忆。此外,教师通过微视频可以引入不同学科内容,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结合地理知识解释事件的背景经过,或者通过经济数据分析战争的经济影响。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展不同教材内容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减少学生对于知识的重复记忆,又促进学生认知的全面发展。最后,由于微视频本身容易储存的特点,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内容,拓展课堂延伸的时空维度,强化学生知识记忆。
2.契合教学主题,厘清时空线索
微视频作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工具与载体,其本身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教师在开展主题教学模式时,增强微视频的核心素养导向,能够使其有效契合教学主题,更好发挥教学主题的引领作用。如果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时只是单纯将微视频作为课堂导入、活跃气氛或是释疑解难的工具,而不重视视频内容与教学主题间的契合关系,则会导致两者产生割裂。当视频内容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时,它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当学生感到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会有显著提升。例如,当教师在开展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教学时,由于亚非文明之间的时空跨越幅度较大,单独开展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各大文明的整体把握。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融合时间标记、地理标识和文化成就,通过接续播放展示建造金字塔、书写楔形文字和释迦摩尼的动态影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的标志性文明成果。此时,教师再辅以语言引导并展示相关史料,由学生总结概括各大文明发展过程的异同,有助于帮助学生厘清时空线索。
3.提升教师素养,涵养教育情怀
教师在选择利用微视频开展课堂教学时,主要考虑其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但是学生主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受其认知习惯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微视频所能发挥的作用时常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并非所有课堂都能适合,也并非任何时机都能应用。而增强微视频的核心素养导向,则将极大符合历史新课标对于当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养的要求。同时这也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立足新课标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新方法,更要站在新起点努力学习制作微视频的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对教师来说,这既是挑战同样也蕴含着探索有效教学路径新的突破。教师在思考如何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也能够加强对微视频的重视与审思。正如所言,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更需要颠覆经验,更需要适应各种变化,边学习、边观察、边思考。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教师才能形成对于教育的深刻认知和理解,生成科学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实践,进而涵养自身对于学生、学校和教育的深爱、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教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