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学研”三位一体开发红色舞蹈文化资源
作者: 屈丽红色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是当今西方思潮的盛行造成了很多低俗、庸俗文化,极大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带给了农村孩子不同程度的享乐思想,造成了青少年的道德滑坡等“非美”现象。农村青少年群体固有的传统思想,比如爱国忠诚、吃苦上进、朴实纯洁、英雄主义精神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一些“蜜罐”里长大的农村孩子由于大众庸俗世俗文化的影响,也不同程度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极个别孩子丢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迷失了前进方向,一心追求名利、金钱和享受,崇洋媚外,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让人忧心。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教育,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让红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唤起农村孩子对传统文化、对红色教育的热爱,学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结合红色文化的特点,立足于我校地域红色文化优势,我们建立了校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基地,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了红色舞蹈社团,探索了学校、老师、学生自主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编排红色舞蹈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组合作开发红色资源的行动模式,逐步试点推进,走出一条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小组野外采风——自主编排剧本——协作创新红色舞蹈”的游学研之路。
尼山,2000多年前在此诞生了一位圣人,点亮了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之灯;80多年前,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罗荣桓元帅,坚持民族大义,镇定自如,在此指挥了三打白彦、长座突围、桃花山战斗,给我们留下了英勇无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带领全校师生,遵循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尼山专区的战斗历程,重走近百年来尼山专区红色文化的伟大征程。
1.游——我们成立了学校红色文化实践教育中心,先后组织师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多次,“尼山革命老区三日行”“尼山圣境传革命精神”“抱犊崮追远励志”“走近防山社区新农村”“圣水湖畔一日游”等。研学小组拜谒了鲁南革命纪念碑,瞻仰了尼山区抗日英烈园,拜访了三打曼山遗址,寻桃花山,登抱犊崮,追溯沂蒙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私情怀,体味军民鱼水情,重温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修建水库的改天换地精神……师生们用心倾听讲解,感受中华儿女家国情怀。
2.学——为避免研学活动的表面化、随意化、碎片化,系统编撰了校本教材《足尖上的红色青春舞蹈》,通过社团采风活动,整合了尼山、防山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八路军战士和日寇、敌顽斗争的可歌可泣事迹,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的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叙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修建水库、桥梁、改造梯田等宏伟工程,表现了新时代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舞蹈辅导教师指导孩子们精心设计舞蹈动作,合理搭配音乐,创编红色舞蹈。校本教材分学段、分时间、按专题系统推进。教材着眼于立德树人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以爱国思想中心,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研——引导学生走出家门、感知外面广阔世界,在实践中学习。回顾活动内容,抒写活动感受,撰写红色舞蹈小剧本。游学考察乐、寻史线路火、研学写文忙 ——游学“三重奏”,孩子们就这样度过了一段段优雅忙碌充实的美好时光。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斗争的光辉篇章。革命战士的英雄故事、传奇经历,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情,老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人民群众大干快上、改天换地的愚公精神,都是那么真实生动,又那么富有感染力,再配以生动形象的老照片和栩栩如生的讲解,激发了全体师生的红色热情。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犹如星星之火,燎原防山大地,对青少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培养了农村孩子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唤醒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
4.我校组织舞蹈社团学生走访了尼山老区,访问到当地流传的小民兵和八路军战士一起坚守阵地的英雄故事。学生在采风的过程中充分理解革命英烈的英雄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老师和社团成员深入挖掘这部抗战题材作品,共同创作了红色舞蹈作品,挡住了飞啸而来的子弹壮烈牺牲了。班长的鲜血流淌在阵地上,幻化成一朵山花慢慢开放。班长用鲜血诠释了生命的伟大意义。小民兵毅然决然加入了抗日队伍,和八路军战士一起坚守住阵地,为八路军大部队歼灭敌人赢得了时间。小演员们为剧情深深感动,他们在辅导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奋力起舞,精益求精,挥洒汗水,刻苦练功。一个动作为了到位,纠正再纠正;一个眼神,为了传神,对着镜子不知练了多少回;演出到高潮时,让人眼前一亮:鲜血装饰了小民兵的衣襟,小民兵坚毅的眼神,传达出敢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和对胜利的热切向往。剧情最后,小演员对舞蹈感情精准把控,动作造型到位传神,舞蹈节目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市比赛第二名。
游学中,孩子们还采访到“三打曼山”的感人战斗故事:1944年1月24日晚(即农历年除夕),尼山独立营夜间冒雪奔袭国民党顽固派山东省保安第二十五旅旅长巩震寰盘踞的曼山据点。独立营营长黄作军率领全营5个连600余人全部上阵,邹县第四区中队80余人协同作战,战至次日,除巩震寰带少部逃脱外,共毙伤巩顽100余人,俘获600余人,摧毁炮楼、碉堡几十座,缴获一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三打曼山,以八路军的完胜结束,日寇、伪军惊恐不安,灰溜溜撤走了余村、白村、桑庄等据点,使尼山抗日根据地向西扩展了10多里。“三打曼山”的故事让孩子们重温了抗战的战斗岁月,从中汲取了无穷的战斗力量,坚定了人生价值目标。他们把英雄的故事编成了小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