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

作者: 柳强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概念形成、团体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学具的功能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期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着从具体到抽象认知的转变。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础认知能力相对较弱,直接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往往显得枯燥且难以理解。因此,合理应用学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学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学习概念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具体的表象,而学具能提供合适的表象,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数学概念。学具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学习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并形成知识的表象,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概括出科学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解“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塑料棒等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乘法的概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团体意识

学具的使用不仅有单人操作,还有集体操作。在集体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安排,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课堂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增强了团体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往往抽象复杂,直接进行学习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且难以理解。而适当地应用学具,使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学具的策略

1、遵循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活动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能泛泛而做。设计操作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操作起来,并能够在操作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得相应的认识。例如,在讲解“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两者的区别,并了解其特征。

2、强调指导性原则

学生操作学具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必须精心组织、精心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选用和使用学具。对于需要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教师应交代清楚采用什么材料,学具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教给具体的制作方法。在学生操作学具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点,必要时还要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

3、增加课堂趣味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简单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应积极探索学具的合理运用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不同数值的学具人民币,让学生将教室当作商店,进行购物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既有趣味性,又能锻炼学生的算术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结论

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运用学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概念形成、团体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发展。教师在运用学具时,应遵循针对性、指导性和开放性原则,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有效地操作学具,并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学具的运用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站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高度去认识学具操作活动的作用,在“导”上下功夫,在“动”上做文章,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把我们的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