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黄颖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班化教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的创造、传递和应用成为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它需要的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的变化,推动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我才开始行动,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了解地都比较清楚,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就成为现实。下面谈谈我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一、要注重思想品德课学生课前“导学案”的实用性的研究

为了提高导学案的实用性,在问题设计环节,我想“挖冬笋原理”在导学案设计和编写中很有必要应用一下。思想品德教学三个年级教材安排,是很有规律性的知识安排,七八年级主要安排教学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教育九年级安排国情教育。

二、要注重小班化班级学生个性化的研究和成长鼓励

教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分组,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率,注重学生课堂活动中的个性化的表现,注重学生课堂的有效生成和无效生成等。我们不妨从班主任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中去寻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记录不同的差异,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三、要注重小班化学生分组的科学性研究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学生活动,实现课堂生成,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科学分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思想品德课不同年级教材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什么样的学生组合为最佳搭档呢?(1)每一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层次差异组合。(2)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层次差异组合。(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有差异组合。(4)学生的问答等合作探究有层次差异组合等等。

四、要注重小班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突出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角色一定要实现更好的转变,从知识的传统授课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知识体验和探究的引导者、参与者。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小班化教学中,要敢于和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成败。

小班化善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小班化为师生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学间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多,学生的举止动作都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同学之间情感融洽,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在这样的氛围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将教育的目标、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班化教学中,只要教师能认真去做好以上的工作,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果,使每一个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上一个台阶,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