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成效的实践策略
作者: 王旭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成效,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践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劳动实践基地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基础、教育理念落后等,这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成效。
一、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践基础
当前,许多学校的小学劳动教育缺乏实践基础,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学校仅仅将劳动教育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也无法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
(二)教育理念落后
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将其简单地视为体力劳动或惩罚手段。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育人的过程,是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家校合作不足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不足,导致教育效果受限。一些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学校也未能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活动。
二、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成效提升的实践策略
(一)设立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可以设立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劳动实践基地可以包括种植园、烹饪室、手工艺品制作室等。通过在这些场所进行劳动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掌握劳动技能。例如,在种植园中,学生可以学习种植蔬菜、花卉等植物,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在烹饪室中,学生可以学习烹饪技巧,掌握调味品的配比和火候的调节方法。
(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劳动节、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可以设立劳动荣誉榜,表彰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设立劳动教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进行设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校园劳动、社会服务等。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教授他们如何整理书包、打扫教室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安排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习惯。
(四)跨学科整合
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在数学课上教授农作物种植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种植面积、产量等;在语文课上教授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的美与乐。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五)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等。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劳动实践,提高其劳动教育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邀请劳动教育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教学,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六)加强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提升小学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增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同时,还可以利用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共同种植树木和花卉;还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参与烹饪课程或手工艺品制作课程,与孩子一起体验劳动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学校应设置劳动奖章、劳动之星等荣誉称号,表彰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还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劳动表现,给予积极的指导和鼓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进步。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劳动之星”评选活动,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设立劳动实践基地
我校在校园内设立了一个劳动实践基地,包括种植园、烹饪室等。在种植园中,学生种植了蔬菜、花卉等植物,并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规律。在烹饪室中,学生参与了烹饪活动,学习了调味品的配比和火候的调节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劳动节、劳动竞赛等活动。在劳动节期间,学校组织了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清洁等活动;在劳动竞赛中,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技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案例三:加强家校合作
我校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实践,如校园绿化、烹饪课程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更好地了解了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学生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亲情的力量。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2).
[2]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