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身探索与发现中培养“量感”

作者: 张宇 邬明君

“量感”作为新课标强调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既是一种直观感知,又是一种抽象能力.

一、具身体验,在主动感知中初步建立量感

教学中,我们要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具身体验中充分感知,自主建构,深刻理解. “周长”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内涵,即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是对概念的定义性描述;二是它的外延,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封闭图形都有周长,这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如在《认识周长》一课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尺、软尺、毛线等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它们的周长的活动.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经历测量过程,为学生全面理解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的周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测量叶子的周长时,引导学生经历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二、深入探索,在主动研究中充分形成“量感”

在“认识周长”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落脚点放在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上,同时也应设计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经验,充分形成量感.

如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比一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活动规则不公平。继而,恍然大悟:中间的曲线是两只蚂蚁都要跑的相同路线,所以,比赛很公平。这一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研究与思辨过程,更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学思结合,在主动尝试中不断强化“量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放手,引导学生在主动尝试,强化概念理解,内化知识技能,深化量感培养.

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基本图形的周长计算后,适度拓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你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从“给定各边长度计算周长”,顺利升到“知道部分数据,便能灵活推算和比较周长”一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突破了与概念本质属性无关的干扰,在没有数据支持的真实情境中,进一步凸显周长的基本属性——周长的长短与其呈现的形状无关.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几何直观能力,也顺利实现了“量感”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