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 宋笑东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探索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但这些是学生存在、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发现规律

在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受认知能力和知识的局限,常常不是从定义来获得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来获得。这种比较、归纳的方法具有“发现”和证明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认知策略,是数学概念学习、法则学习、几何知识学习等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二、让学生学会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策略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由旧知识引伸、扩展而来,旧知识不能为解决新问题服务。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一种运算转化为另一种运算;将一种图形转化为另一种图形;把待解决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这种手段和方法,就是化归的方法,它是学习新知的一种有效策略。学生掌握了它,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数学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本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是需要把抽象的知识“物化”,借助形象引发形象思维。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是促进两种思维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模一模、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就能促进学生积累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拓宽思维、化难为易,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学会从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

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学生借助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方式,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