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思考

作者: 张毅红

小学时期是奠定人生基础,培养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而数学,作为理科的领头羊,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数质得到加强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是当今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在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是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一、多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创新意识的教学观念,那么就一定会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这种观念发挥出来,使学生得到十分良好的学习体验。当今时代,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不断跟进素质教育,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加减法的教学还是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无论是简单的部分,还是困难的部分,教师都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在使学生完整地接收到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自己正确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需要为根本,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在课堂环节安排上,教师也要认真仔细地照顾到小学生的实际条件,在教学中不仅要有传统的知识讲授,更要通过做游戏、提问题、做讨论等方式调动起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更加浓郁,学习的主动性更强,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提升数学水平,完善个人能力。

二、勤专研,善于使用教材

作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教材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离不开教材,好的教学效果也离不开教材,但教材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并不是课堂中的全部,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地迷信教材,将教材中懂的知识一点不落地传授给学生,课堂的流程也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范例走,丝毫没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在里面。诚然,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是科学的、可行的,但是,由于学生接受水平的不同,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同和各地区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统一的教材是没有办法适应每一个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师应当以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结合教材进行最适合学生的授课。并且,在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时,教师不要直接将答案说出来,而要留一个悬念,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梳理知识,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自己寻找的知识记得更牢,弄错的地方更加深刻,并且在这过程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三、善引导,贴近实际生活

由于小学生年纪很小,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所以,在学习语文、美术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联系的学科时,小学生往往能够学得更加轻松,而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很强,并且十分抽象的学科,学习起来却十分费力。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消化。例如,在进行“圆柱”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正式对圆柱的概念进行讲解之前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向学生提问:“教室中有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呢?”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自然就会观察教室,并且找出卷纸、粉笔等物品,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和自己的距离其实非常之近,学习起来也就会更加自信,更加专注,同时更加轻松了。

四、巧动手,建立空间观念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解几何图形。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时,通过2根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通过这样,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另外,激发学生对位置关系的空间想象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如今多媒体教具已经覆盖到很多的课堂之中,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生活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要抓住内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想象等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在获得空间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