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探究
作者: 曹领芬 邓莹 张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内容,强化育人导向,明确提出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价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末端,而是贯穿于教学始终,不仅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起参考作用,也对教学效果起验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评的一致?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提升学习效率?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教师应依据新课标,准确解读文本,结合学情,从单元结构到各课的地位入手,精致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既能让教者轻松自如驾驭课堂教学各环节,又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现教学效果的倍增。
例如,在“公共卫生靠大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单元整体设计,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道德三个视角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在结合教材资源、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创设教学情景、分步骤实施教学。在《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中,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学习前辈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一些文字历史纪录片,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结合语言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对我国文字历史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能明白汉字是从生产劳动中逐步演化而来,并且每个汉字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的灵感;最后将“向先贤学习,努力创造,以祖国文化自豪”的道理告知学生,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感受中华民族文字的魅力。
二、依据具体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围绕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选择恰当的任务情境,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便导入教学内容。选择的任务情境应同时具备心理真实、功能真实和物理真实。教师在选择适切的情境时,要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并时刻将核心素养贯穿教学设计始终。其次,采用“板块式推进”策略。每一个板块至少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明确学习任务。这个环节需要学生明确自己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二是执行评价任务。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由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共同组成,教师在执行形成性评价任务过程中要推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引领学生在评价要求下展开情境化学习。三是交流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评价、补充,整理和分析收集的信息,形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反馈证据,并对“评价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最后,需要对这次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一方面检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步骤是否环环紧扣,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可操作化;另一方面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此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突破自我,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由能力向素养的转变。
三、统整多元评价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设计强调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既起到串联的作用,即评而后教,教而后学,学而后评;又联通目标设置、情境创建、问题驱动、分工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完整嵌入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学习过程统整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与评价过程,形成了多元学习共同体。
无论是设计评价任务还是实施评价,教师都要深刻理解和践行。一是教师要具有正确的评价理念。评价的主体既包括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机构,也包括学生和家长;评价的方法、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应该是合理、及时的。二是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断获取、更新信息。教师在执行评价任务时必须不断获取有关学生目标实现情况的信息,以明确“学生学到了什么”。三是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学情的不同、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评价任务,而且需要根据获得的评价结果优化完善教学过程。同时,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也可以依据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学、评三者的相互协调与结合,不仅能让教师以课堂评价为依据,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完善,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此,教师应不断探寻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实现各项能力均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