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 包巧慧摘要:家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在家庭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家庭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家庭教育对于塑造人的思想品质和人格特征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性格态度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误区 家校合作
在我所任教的小学生中,有一个四年级的女孩把自己的作业借给同学抄袭,并收取了所谓的“费用”,老师对他们进行谈话,但她很不服气说:“作业是我的劳动成果,他当然能不劳而获啊。”理由让人啼笑皆非,问她这是谁教她的,回答是妈妈。据了解,不少学生家里都有一些“报酬”做法,如: 做家务给报酬、成绩好给奖金等等。
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人格、价值观及社会观的重要场所,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求学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这个氛围。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及心理成长造成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家庭从孩子出生至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教育,及影响,它具备以下特点:
1、启蒙性和长期性。
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从出生到成人,具备独一无二的启蒙性和长期性。或许没有明显的计划性,但家长的抚育责任是人类的本能,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为子女规划未来。在一个孩子成长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往往比学校的作用要大得多。
2、感染性和零距离性。
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有感染性,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结果。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如:家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语言方式、处事原则、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因为亲缘关系,家庭成员的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无距离感。
3、随时性、及时性、灵活性。
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随时性、及时性及灵活性。在教育方式上,家长的教育可就地取材、可因事教育、可举例说明,可以说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是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这些特性对孩子来说最直接、直观,教育效果比较明显。
二、常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在这种期望影响下,虽然很多家庭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但经常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当或家庭环境氛围的原因,导致结果不如人意的。
1、“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模式
这一类家庭教育的特点,多为家长是高级知识分子或高素质人 才。他们认为孩子首先要听话,学习就是孩子的唯一任务,所以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成绩好,但沉默寡言、不合群、较为自闭,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我校四年级(4)班小宇同学的爸爸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平时加班晚回家,妈妈是一名药剂师。爸爸看见老师的“投诉”短信,每次就象炸开锅一样,动不动就是棒打,久而久之,他也怕了这样的爸爸,在学习上不完成作业,一学年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白白浪费了这样的一个孩子。
2、“放养”式的家庭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与上一种相较又是另一个极端,其特点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其言行、举止及思想不加以干涉,没有正确的引导,当他们对孩子没有正确引导时,孩子自然就把这种“家庭教育”主动或被动地 “自习”了。
人的社会性首先在家庭中获得,人的自我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因此,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意志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父母对待子女的耐心和教育毅力就是一种意志品质。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学生这三者的联系是十分微妙的,我们不赞成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教育都是学校的责任这一说法,更不赞成学校只负责学生在校学习及表现,放学就不管,任其放任自流的做法。
1、观察细微,认真分析。
教师应从学生的表现分析出其心理性格出现的偏差或问题,了解造成问题的原因。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渠道提醒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方式,以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或改正其不良习性。
2、针对问题,开展课程。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主要是弥补或纠正家庭教育中对学生心理或习性上的误差或疏忽。目前学生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有:攀比、自私、畏难等,老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展教育教学。如自私心理,由于独生子女原因,许多学生分享意识淡薄,导致团队意识薄弱。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大家参与团体活动的乐趣,体验团队的价值和力量,如二人三足比赛、集体跳绳等,还可以通过小型美食会等模式, 让学生带些食物回来一起分享等等。事实证明,从活动中懂得道理,在趣味中改变观念是直接有效的。
结束语:作为老师,我们要非常注重学生心理教育的合理性科学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让我们家校紧密联系,共同做好孩子们的心理成长的导师!
参考文献:
【1】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学》ISBN: 9787811355369 2021年6月
【2】许皓宜.《特别耐心特别爱》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