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马伟超

【摘要】: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学科知识的巩固落实与迁移应用。“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时长和总量减少了,负担减轻了,其实是对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后作业改革是“双减”的改革重点之一,我们要在新要求新背景下,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把握科学设计、适度调整的原则,务实地推进实施,达成真正的“减量”和“增效”。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引言

众所周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综合把握,而且有助于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并培养其创新能力。随着课改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作业改革也随之进入了关键时期。而数学课程作为学生今后成长发展之重要学科,如何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全面优化作业设计,使作业成为学生趣味学习的载体、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俨然是每个中学数学教师需要着重思考并积极实践的课题。

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容量大,学生负担沉重

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新知识,这是符合我们教育规律的要求的。不过由于教师对于作业的布置往往是“一刀切”,相对于教师来说方便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成为了巨大的负担。从而也造成了题海现象,致使学生作业质量低下,疲于应付,丧失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达到我们利用作业进行巩固的初衷。

(二)要求缺乏层次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性,每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传统作业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进行区分,作业的布置缺乏层次,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较差学生“消化不了”。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首先,要设计好完成作业的时间。有研究表明,完成作业的时间在一定量的范围之内,时间越长完成的效果越好。但是当写作业的时间超过了一个拐点以后,随着做作业的时间加长,反而达成的学习成效越不好。一旦作业留多了,超过预设时间,学生心里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做作业时就会毛躁烦闷,学习效果也会一落千丈。以七年级数学作业的布置为例,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布置的计算题应该不超过5道,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严格把控在合理的时间范围以内。

其次,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考虑的全面周到,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不同情况。在通常情况下,老师布置作业时所预估的时间都要少于学生实际的完成时间。这便表现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积累、预习、复习以及错题整理等方面需要花费的额外的时间,这些琐碎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需要花费的不同时间,要把作业的布置精细到每一名的学生的身上。

最后,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差异化原则,即可以设置分层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反馈结果的基础上,把作业布置分为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两大类,让有能力的学生把提高题作为自己的个性化目标作业,完成目标即完成作业。这种因人而异、精准教学、科学设计的作业,既保证了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也兼顾了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例如,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来设计分层作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那么以整式这一章为例,在学习整式的加减这一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涉及整式加减的基础性作业,例如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化简求值等类型的题目,同时还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利用整式的加减解决应用题的作业,达到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的课后作业的总量与总时长减少势在必行,想要实现数学作业的负担减轻,数学作业有效性提高,教师就需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对数学作业实施优化与拓展,从而使数学作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促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传东,赵兰,王浪.“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与辅导[J].教学与管理,2022(10):39-41.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