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策略

作者: 周丽芳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求实精神的任务。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与物理教学相互渗透与结合,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一、初中物理教学渗透"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注重落实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

(2)学生发展的要求

初中生的价值观尚且没有完全形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身处的环境、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初中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并不是思政课堂或者思政教师的专利,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要积极探索本学科的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课携手并进,继而产生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方法

要有效地发挥物理课程育人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物理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在教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定律的发现、物理学家的事迹、相关物理现象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

(1)关注学科特色,重视物理实验,激发探索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是科学家发现规律、检验真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找寻规律的重要途经。每一个实验背后,都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课程思政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说教,应精心设计物理实验,把时间交给学生,使其在实验中真实感受实验时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所遇到的难题,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2)讲好学科故事,渗透物理学史,培养质疑精神

物理学史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奋斗,这些事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初中物理教材在"牛顿第一定律"中提及伽利略打破常规的思考,通过实验分析,纠正了人们长期持有的"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指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之间观点的碰撞,讲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伽利略巧妙运用逻辑推理揭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内部矛盾性,进一步用理想斜面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科学家故事的穿插,弘扬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很好的引导和启迪作用。

(3)开拓课程资源,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弘扬爱国精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不断强大,中国制造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这些都离不开我国科学家运用物理知识在科学领域的深耕与研究。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关注我国前沿科技的发展,适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补充思政素材,开拓学生的眼界,真正发挥"引路人"的作用。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中国探月工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可以在学习"运动的描述"这一段时将这一重大科技突破展示给学生;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的介绍,可以在学习"神奇的眼睛"时加以补充。邓稼先、孙家栋、黄旭华、南仁东等科学家是国家的脊梁,利用他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有复兴民族、让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历史责任感,也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注意事项

(1)设计“课程思政”应当主次分明

“课程思政”走进物理课堂是以物理教学为主体,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提高物理课堂的文化底蕴和学生的认识高度。在设计教学时应当主次分明。为此,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思政元素,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达成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目标。

(2)开展“课程思政”应当适时渗透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大拼盘,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流露出来,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四、结语

从物理实验、物理学史、实践活动等方面挖掘教材“课程思政”内容,将其融人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最终实现“立体化”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