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统编教材四上第六单元为例,浅谈“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作者: 马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统编教材注重体现学生有效的自主阅读过程,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四上第六单元是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的阅读教学单元,其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如何将人文情感、语言文字与“批注”的阅读方法结合起来呢?如何依托“批注”实现自主与合作的阅读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

  • 基于学情,唤醒已有学习经验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学习批注阅读法具有一定的难度,批什么、怎么批都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在学习《牛和鹅》之前,可采用“寻宝式批注”。我让学生去“寻宝”,寻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写写自己喜欢的原因,再把找到的句子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推荐一些有深度的句子全班交流。完成这一学习任务之后,我告知学生:像这样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圈画出来,并且在空白处做上注解,就叫作批注。相机出示文中的批注,读一读,将这些批注分类。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刚才“寻宝”的内容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的批注,唤醒了学生已有的批注经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批注”的兴趣。

  • 关联课后,侧重“个体性”要求

除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还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整体性的单元目标,也要关注“这一篇”的“个体”要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习题除了要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有关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提取出“我”的心情变化,并体会变化的原因。因此,在执教本课时,我将课后一、二题无缝衔接,学生有问题就有思考,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了批注后,可以针对大家的交流,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心情变化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批注”,密切关注文章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变化,学生在交流人物的心情变化时,我引导他们尝试采用“心电图”式起伏变化的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心情变化,因势利导地让学生依据思维导图说说整篇课文中“我”的心情变化,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 由扶到放,进行“延伸式”批注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凸显的都是同样的语文要素,但每篇课文仍有其独特的功能价值,三篇文章在编排布置上呈现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推进性。在批注要素的学习上,《牛和鹅》是学习如何作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是用学到的方法自主作批注。教师要注意不同课文的功能,既要关注学生的困难所在,又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统编教材强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最终学会并运用这种阅读方法。一可在略读课文中加大放手力度,通过自主批注和交流合作批注完成阅读任务。二可拓展到课外阅读,将批注与读书笔记联系起来,使学生达到“沉浸式阅读”。三可与习作教学的互批互改相结合,教会学生用批注的方法欣赏同学的习作,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

  • 关注交流,实现双赢式成长

批注只是一种理解文章的阅读手段,因此教学中不能只是侧重“作什么(批注)”和“怎么作(批注)”,也应该在设计交流批注环节时,让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批注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在学生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对自己的批注进行二次回读,二次补充批注。相信学生在反复交流中既训练了语言与思维能力,又提升了阅读能力,实现了双赢式成长,何乐而不为?

总之,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归纳的几点浅显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关注作批注这一阅读方法,争取探索更多的作批注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