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大团圆结局

作者: 董师琦

引言: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戏曲文学中的重要形式,不仅体现中华民族对戏曲发展规律的认知,而且还体现了我国天道、人际和谐统一的情感形式,符合国民心理,能够借助戏曲大团圆结局的设计,弥补主人公人生的缺陷,使观者放松心态,愉悦身心。由此可见,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曲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以大团圆结局为主的戏曲文学架构形式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作品可知,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架构设计形式:第一,借助清官皇帝公断推动情节发展。例如在《牡丹亭》中柳梦梅为了杜丽娘闹到朝廷,最后由皇帝公断。而《救风尘》中周舍作为狡诈之徒,赵盼儿即使有休书也会一直受其纠缠,因此郑州太守进行公断这一章节是必然所需。虽然从整体故事架构的角度而言,宋引章与安秀才的美好结局也与赵盼儿个人的机智勇敢有关,但是清官的公断也是取得胜利的必然条件。第二,借助梦境诉说。在《西蜀梦》中关、张被杀之后向刘备托梦,这种梦境诉说的方式弥补了故事章节的缺憾。而在《倩女幽魂》中倩女随着主人公赶考却受到封建所束缚,这些都是作者以梦境言行代替语言诉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戏曲设计的重要基础。第三依靠科举及第。科举作为古代成功者的象征之一,是使用非常广泛的戏曲环节,其中科举及第不仅能够推动情节发展,而且还能够影响后期主人公的命运,是大团圆结局前期的重要铺垫形式[1]

  • 中国戏曲文学大团圆结局的形成机制分析
  • 基于民族心理基础

一方面,大团圆结局是一种基于民族心理基础的必然形式。受到我国传统家庭乃至家族理念的影响,大团圆是人们的心理诉求基础,其体现形式呈现多元化。例如在古典文学中,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善恶终有报的真理,这样的心理基础也再一次证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由于受到现实苦难压迫所对行善终有回报的信任。而与此相对应,戏曲创作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或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期待,因此在戏曲作品结局设计的过程中,剧中的好人若是没有良好的结局或者接受惩罚,则会挑战心理诉求,对受众产生不利的消极影响。此外从心理的角度而言,戏剧大团圆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是戏曲家们内心情感的寄托。由于现实无法被轻易改变,因此只能够借助作品的创作寄托内心的希望。例如若是文人想要进入仕途,则会更加倾向于与科举及第有关的戏曲作品,因为这能够给古代人民带来未来的希望,所以大团圆结局成为戏曲创作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不如意之事且无法逃避,因此若想要继续生活便要保持一定的精神状态,需要及时调节紧绷的情绪,而对于观众来讲更加注重的便是愉悦和放松,若是沉重悲惨的结局设计则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 满足戏曲教化需要

从剧作家创作的角度而言,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满足受众心理,而且还要具备作品教化的功能,作品的情感体现通常划分为正面和负面,其主要受到剧中主人公的结局所影响。例如在《琵琶记》中,便是以宋代南戏为基础进行创作,作者将原有的悲剧结局进行了优化,主人公从原有抛妻弃子的负心汉成了模范丈夫,而女主人公则没有人物上的改变,结局变成了团聚等情节,这种结局的优化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时代性,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赏。之所以能够达到此种效果,就是因为其存在一定正能量的教化思想,对于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对于不同时代来讲均十分关键。例如从欣赏者的角度而言,观众的心理倾向会受到戏曲的影响,若是善良脆弱的灵魂被戏曲所抨击,则在现实中也会有嫌恶的情况产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悲剧。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会给予他们良心与公道,使其能够在戏曲观看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忘记现实丑恶,强化审美,这也是大团圆结局不断强化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中国人由于民族特性崇尚善良,因此戏曲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主动满足社会心理所需,营造理想境界,从而展现内心对团圆美好的渴望[2]

结论:综上所述,大团圆结局是一种满足社会受众心理的理想境界营造,对于创作者来讲可以满足群众心理需求,而对于社会而言,能够强化戏曲的教化功能。即便是现代戏剧作品、影视作品,也受到这一传统风格的影响,而以各种风格呈现出来。因此在后续工作中,相关研究人员应强化对此内容的关注,通过文献以及相关戏曲篇目的研究,强化对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传承的了解,为文化继承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谷曙光.“第一届戏曲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举办[J].文学遗产,2019(05):190.

[2]宁俊红.中国古典戏曲意境论内涵探微[J].戏剧文学,2019(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