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者: 章倩谈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我们一般认为是文科教师的任务,从而造成了数学课堂学生表达能力的严重缺失。其实不然,我们的数学教学更需要语言的表达,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讲究言之有理、言之确凿。《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那么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尤为重要。
针对数学语言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师示范——润物细无声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教师则是学生的第一模仿对象。数学语言的特征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严谨简约的 教学语言进行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概念,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性强,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又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调换,而有些教师不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犯科学性错误。
如“分数基本性质”是这样表述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叙述时,这个“零除外”不能丢,丢掉了就犯了科学性错误。
因此,数学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概括与表述数学概念时要准确、恰当、合理地使用每个“字”、“词”。因为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都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加强数学语言的自我修养,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二、积累交流——厚积而博发
(1)通过阅读积累数学语言。数学阅读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学中每个概念、符号都有其精确的含义,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勤思多想。
(2)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可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师生互答互问、全班集体评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倾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如: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小东家有白兔6只,黑兔比白兔多2只。黑兔有几只?”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这样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敢想敢说,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问题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得到解决。同时在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由表达中积累了数学语言,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中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小结。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的回忆课文中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不强,但只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还是能正确地概括。例如在我们课堂结束时可以经常问:“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些内容较难?”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动手操作——强化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指导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叫学生把圆锥里盛满沙子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就让学生描述出这个“发现”的操作过程。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的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学生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同时还强化了数学语言。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听说能力。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