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索
作者: 王璐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自主学习一直是国外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于自主学习定义及研究,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国内,自主学习是当下信息化教育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者从学习行为、学习主体、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不同维度,对自主学习界定各持己见,自主学习界定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从课程的角度出发,自主学习是教育核心目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自主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学习的角度出发,自主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主动的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近些年,微课成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其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微课的载体是微视频;其二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针对性很强;其三微课支持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从学习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微课界定为:以微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一种现代信息化学习资源。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要素
根据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切入点进行初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自主学习模式主要都是通过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元认知、学习环境四个要素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是分析和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关键点,现就这四个关键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1.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受影响的因素包括内在、外在两方面,如主动意识、价值意识、自我效能感、学习兴趣等。如果学习者受到较大的动机因素激励,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充足的认知策略并
且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策略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
3.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个体开展自主学习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总结和评价学习结果。
4.学习环境。自主学习除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性环境和物质性环境。社会性环境,一般指学习主体的社会关系,如教师、同学等;物质性环境,一般指硬软件环境,如网络环境、学习平台、学习资源等。能否积极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和有效利用资源,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过程以及教会学生主动营造和利用学习环境四大方面着手。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情境创设、目标指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导学案的学法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利用导学案的自我检测实现学生的元认知,利用微课资源与教师的有效引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力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构建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微课资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多样化的微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性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利用不同类型的微课,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将微课分为“微预习”“微片段”“微拓展”三种类型,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现就三种不同类型的微课在不同教学环节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进行分析。
1.课前“微预习”,激发兴趣、自建知识体系、有目的地学课前“微预习”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学习任务前置,微课导学案中有目标指引、有方法建议、有自我检测,从而使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自主预习;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自建知识体系,发现学习疑点、难点,从而带着问题进课堂达到有目的地学。
2.课中“微片段”,提高实效、增强信心、有重点地将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重难点、易错点制作成“微片段”视频,一方面简短的微课让知识点更精炼突出,直观形象的知识讲解或实操演示,避免了教师口头讲授或现场实操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利用微课短小精悍、易传送、可重复播放的特性,学生可以轻松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消除了“学困生”的自我定位,同时课中的“微片段”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不仅实现了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也能作为学生日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复习资源。
3.课后“微拓展”,实现分层练习、多维拓展、有选择地学
课后“微拓展”中,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微课资源,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堂中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拓展资源;另一方面不同维度的拓展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维发展与创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兴趣特长有选择地学。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融合与革新,相信基于微课如何有效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将会日趋成熟。面对自主学习能力这一可习得、可提高的变化因素, 如何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模式的调整、完善,或构建适用学生范围较广的自主学习模式,都是进一步的研究中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