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引导,整合强化,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作者: 蔡雪燕

现在的初中生虽然具备了灵活、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自尊心强等诸多的优点,但面对真正的教育时,听到更多的师长们说:现在的孩子太难教育了。为什么难教育?教育难?笔者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多年来了解到:现在的中学生除了要接受比较多的学科任务外,还要学会抵制外来很多的诱惑,更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这便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我认为只有正面肯定学生的优点,将他们的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整合起来给予客观的评价,有目的地引导并强化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培养各种生活必备的能力,才能使其具有健全人格,达到教育教化的目的。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难教育?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任务重,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初中生三年的学习,从功课由小学的三门到踏入七年级的七门,再到八年级的八门以及九年级的九门,学习任务和压力明显地增加。而且现在有大部分初中生对“读书是为了什么”、“自己将来要做什么”都比较模糊也很茫然。加上现在周边的诱惑多多,这相对于严肃认真的课堂管理和繁多的学业任务容易导致较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也不端正,甚至出现上课趴桌、作业马虎应付或不完成的情况,也出现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

 二、语言不文明,行为习惯差,生活能力差。

 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比过去大大地改善和提升,学生们的生活能力和学习热情本应该有所提升和增长。可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追求升学率成了某些家校追捧的热潮,于是忽略了对孩子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导致有的学生不尊重人,语言不文明,对人不礼貌。有的学生卫生习惯差,随地乱扔果皮、纸巾、饮料袋;不爱护公物,对课桌椅子乱涂乱画,对花草树木随意攀折,对墙壁、公布栏、黑板报等任意涂抹;有的学生在师长批评时,轻则顶撞,重则与老师多方较量。

也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上下学都要接送,从而导致丧失了简单生活的能力。

三、学习能力差,主动性不强,责任意识淡薄。

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接触生活的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表现为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稍有不如意就哭闹不止,对师长的教育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之上面两大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往往不强,责任意识也随之淡化了。

既然问题存在,作为教育者,该如何克服困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结合本人主持的省德育课题《“双减”政策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2021ZXDY208),认为可从三方面进行培养。

一、正面肯定,积极引导。

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用命令和惩罚,或用权威和武力教育学生,最终会使他们屈从或盲目顺从或反叛;如果用平等、尊重和理解引导他们,会使他们自觉、主动、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如果从正面肯定,积极引导,会让他们身上的正面潜能得到激发,再辅以方法、行动上的引导,挖掘他们的优势,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假以时日,他们的自我认知被激发起来,便会获得持久行动的信心,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学习、生活、能力、价值观各方面便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二、整合表现,客观分析。

一个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学生,需要将其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方面整合起来进行综合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才是教育的真正所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智力开发等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人的尊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在教育或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每位学生留足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真正的尊重,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接纳与鼓励的快乐,他们的内驱力便会被激发出来。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有激情,也有热情,有时候也会盲目跟风,盲目崇拜,教育引导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类型、热衷程度提供一些他们能接受又能坚持学习的榜样。榜样指的是值得学习或模仿的人或事物,通过榜样的学习或模仿,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有效地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优秀品质。一旦帮助学生成功开发了自身潜藏的各方面才能或闪光点,那么自然就获得永不动摇的道德自觉性。

三、强化责任,提升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发展到青春期,自我意识大大增强,并且进一步把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进行混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责任意识,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不断提升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教育的很多事情,都要落在实际行动上才能算数。从小处着手,教给学生生活的能力,培养劳动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

有人说,爱劳动的孩子学习不会差。是的,一个孩子主动发动的各种动力和责任意识,来自于安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三大方面,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需要这些。而学生的学习力、活动力、责任感、责任意识等都是培养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口头上、书面上的强调学习,行为习惯上的约束,我们还要让学生亲自担任务、担风险,明确生活、学习、做人的意义,端正态度,增强自我的认识,学会扛起任务、承担责任,从而提升劳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因而,对于具有不良倾向的学生,我们不要急于评价,不要焦躁地对待,要宽容地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身上的潜力突破口,树立榜样进行引领,耐心地等待他们的转变,再结合他们的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整合起来,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做到真正的理解、尊重、引领他们,从正面肯定优点,整合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