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中情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作者: 邱喜涛

情感教育是针对少年儿童情感与情感能力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教育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并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五条路径。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五条路径反映了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道路、对世界的情感。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直面情感、指向情感,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实施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以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探索中职学校情感教育新模式需要破解的主要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层面

第一,在以往情感教育理论与经验基础上,借鉴神经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最新理论成果,根据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可以落地的情感教育新理论。第二,在厘清新时代情感教育的新内涵,把握情感教育对新时代中国教育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廓清情感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路径。

二、课程层面。将情感教育与学科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并开发形成系列的情感教育课程,将情感教育理念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方案,构建能够落地的学校情感教育课程活动体系。

三、技术层面

把握学校数字化转型契机,将人工智能、学生画像等数字技术结合神经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科学辨别学生情感发展实际,有效评价学校情感教育成效,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情感教育的实施。

四、生态层面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促进学生情感与情感能力过程中各自的作用,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衔接,构建情感教育得以生发的制度体系,形成情感教育得以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中职学校情感教育新模式可以有以下可以参考。

(一)面向新时代的情感教育新理论在以往情感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心理学、神经科学、教育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情智并举、认知先行、身心一体、多维同构”的面向新时代的情感教育新理论。情感能力是一种建立在情商以上的、可后天习得的能力。即情感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能力,学生情感的发展奠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情感能力发展相辅相成;学生体能、运动能力的发展对促进学生情感能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素质、社会道德素质也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且与基础情感呈现一种同构关系。    (二)构建多元向心的情感教育教学体系从注重情感宣泄,到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的健康发展,根据“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道路、对世界”六大主题,研发了“自我约束、勇敢坚毅、关爱他人、责任意识”等系列情感教育课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推出“我爱中国节”“七彩大舞台”“约会劳模”“老少系列”“‘圆梦’计划”等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高尚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工作热情,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将情感教育理念全面融入学科教学,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小学阶段情感教育教学体系;开发了基于数据的情感教育评价方案,形成了“大情感教育”新模式。

(三)建设数据驱动的情感教育技术体系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育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加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成长动态等信息。因此,学校在自建校园物联网的基础上,设计支撑情感教育的学校数字化技术体系,包括:①云手表、云厨房、云阅读、云课桌等,实现多模态情感数据的伴随式采集;②云备课、云授课、云作业系统:通过摄像头、手写板、拾音麦、学习机等设备,实现日常教学数据的伴随式采集;③教育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的一体存储,为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数字画像创造条件。该技术体系不仅能够真实反馈个体发展情况,也能整体把握各班、各年级乃至全校、历届的教育情况,继而辅助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

(四)形成广泛协同的情感教育实践生态在构建情感教育教学体系、技术环境的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学校制度、文化、环境的情感教育化转型,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衔接,形成支持“大情感教育”的新生态,并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合。

中职学校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实现个性化教育教学,尝试大规模推广因材施教,为中职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