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 刘月梅摘要: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现代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主要趋势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手段、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体验式教学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十分常见,也是当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并且逐渐成为实践教学中的的趋势。体验式教学实际上有许多优点,包括利用体验式场景,发掘与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树立正确的三观,从小学阶段开始陶冶情操。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体验式教学的手段,以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为核心展开探讨。
一、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心智尚不健全,世界观、价值观都有待完善,同时也是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个阶段,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品性,通过体验式教学,普及正确的法律知识与法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借助实际的生活案例将教学情景化,在生动的场景中给予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体验和理解。
二、体验式教学的手段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多引导,多鼓励,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设计贴合实际生活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设身处地的思考、学习,带动学生多多发言。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专题,不仅仅是在课堂,在课下老师也要时时注意普及相关的知识,穿插学习,增加课外互动,不局限于课堂指导式学习。而在课堂上,就结合道德与法治的案例,联动现实生活,增加他们的体验感,引导他们在所创设的场景中真实感受,引起内心的共鸣,加深对现代道德、法治基础知识的理解。一般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首先教学内容,再设计教学方法,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能够在体验式场景中引导学生感悟真实情感,同时引导分享学生自己的观点,加强逻辑思维性,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他们的理解,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三观。
三、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1.组织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体验式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体验式教学方案,比如参观与访谈、社会实践调查、手抄报制作等等,在这些课外活动中,能够真实体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生活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举个例子,再教学实践中,设置《感恩》为主题,在这个课外活动中组织班级学生到养老院去看望老人,关心他们,组织学生一起为他们剪纸、唱歌,表演才艺,为老人排忧解闷;另外,也能借助这个主题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家务,可以是任意家务活,让学生在劳动中知道父母的不易,体验父母的辛苦。还可以帮父母完成一项任务:如扫地、做饭,给父母揉揉肩膀等等, 在体验式的课外活动中突出感恩的主题,让学生真正明白感恩的意义。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一场电影,在进行课文《焦裕禄——一心为人民》的教学时,让学生观看《焦裕禄》的电影,并写观后感,从学生的观后感中可以看出,电影人物的性格都给学生了留下了深刻印象,焦裕禄的精神值得学习,他无私奉献,高尚的品德更是扎根在学生心里,从而引起敬仰学习之情。
2. 开展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体验式场景中必不可少的,因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贴近生活,让小学对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透彻,设置提问,再鼓励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引导他们透过问题看到事情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结合书本知识在课堂上融合生活实践,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确保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客观性。在不断导入的真实案例中,将知识点逐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举个例子,在课堂上确立《生命最宝贵》的教学主题,把它带入生活情境,在课堂上积极还原真实情境,模拟现实,加强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争取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主角,让他们清楚的知道在日常中出现了具体问题时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一课堂创设学生不但能从心灵上感悟到学习意义,也能在生活当中遇到道德问题时的正确认识。
3. 开展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在小学阶段是十分常见的,而通过这个方法,导入道德与法治教育专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中的互动性,所以应该开展小组学习。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容易产生好奇与探索欲,倘若继续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之间互相搭档,小组氛围较好,在小组内可以毫无拘束的讨论、发表意见,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使每一个小组的水平近乎相同的,这样能够保证组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如在授课《我参与 我奉献》这一课时,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懂得了在生活中我们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在公共场所,人们的文明素质究竟会怎样呢?教师出示(公共生活文明调查表)同学们根据调查表给出的提示,分小组讨论:你认为你生活中哪些是文明行为?那种不文明行为是你最反感的?当问题存在的时候,你又会采取怎样的办法去处理这些问题?教师把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拋出给学生讨论,让学生知道实际情况的存在,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如何敢想、敢问、能问、会问,更加培养了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在生活当中出现相似的问题,则会潜移默化的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改变自己也会去改变别人。
四、总结
现阶段,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除了追求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更要注意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体验式教学,结合现实的具体情况,根本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积极投身进体验式教学中,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把知识点融入教学场景,将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更要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在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格外注意道德情操的培养。同时,也要观察与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
《教学策略》网络资料作者:李晓文、王萱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网络资料作者:余文森、刘冬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