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 刘月梅

摘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现实的生活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认识语文学习的内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摘要:生活  经验  体验 实际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并由此而衍生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命题。语文教学生活化,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现实的生活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认识语文学习的内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一、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一位教师在执教《长征》一课时,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教学的核心。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以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为突破口。首先,教师结合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五岭山脉、乌蒙山。接着,教师解释“泥丸”这一环节最使人难忘:

师: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被称作“丸”的东西有哪些?用手势比给老师看。

生:肉丸、药丸、鱼丸。(学生用手比划着,样子有大有小)

师:(模仿一个同学的手势)你比划的是什么?

生:肉丸。

师:你们吃的肉丸有这么大吗?这该叫什么?该叫肉“团”,或叫“球”了。“丸”是球形的小东西。(教师边说边划着)大家吃过的药丸有多大?(学生比划着)

师:除了肉丸、药丸,还有弹丸,有一个词语“弹丸之地”。用来形容土地面积之小。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作者要表现什么?

经验是认识的门径,是理性的基础。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泥丸”是个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为“泥丸、泥球”,学生未必能在头脑中产生具体的表象,当然也就无法深刻地理解、体会作者在此所表现的文字形象。将学生的生活认识引入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丸”“团”“球”等字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形象的对比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的预期

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人们运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并根据读物提供的信息,对所读的内容作出预测,然后通过阅读来印证自己的预想或期待是否正确。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预期,可以使阅读变得轻松而流畅,并能加快阅读速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学生的经验、体验为中介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位青年教师在广州上《爬天都峰》观摩课。他的教学是这样开始的:

师:小朋友,你们有谁家住在没有电梯的七楼或更高的楼层?(学生中有人举手)

师:你们爬过山吗?

生:爬过!(多数同学回答,情绪有点激动)

师:爬过什么山?

生:白云山。

师:有谁知道七层的楼房有多高?白云山有多高?同学们在议论,在猜测)

师:住宅楼每层3米多,七层楼高23米左右。白云山,主峰摩星岭高382米。同学们好好回忆、体会一下爬七层楼或者爬白云山的感觉是怎样的,累吗?

生:有点累。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爬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40米,相当于近80个七层楼或五座白云山的高度,直冲云霄,而且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要处,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一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爬这样的山会有怎样的感觉?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写“爬天都峰”,会先告诉我们什么?怎样告诉我们的?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女孩和白发苍苍的老人爬这样的山,难不难?爬得上去吗?怎么爬上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这个课例中,执教者并没有急于导入课文的学习,而是先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谈起,目的在于唤起大家对“爬高”经历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再介绍天都峰,并借助比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使学生在感受作者语言表现力的基础上,展开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进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言训练

李林海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生活化”不同于把语文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言训练,使语言训练生活化,不仅能为语言训练注入源头活水,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同时还可以训练和考查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面、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和敏感度。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古诗《所见》时,创设情境好似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地将课堂变为言语的交际场所,使课堂呈现出生活的气息。

俗话说:“会读的不是你的,会用的才是你的。”书上读到的文字,要成为学生口头、笔下的活的语言,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对于这一转化过程,我的经验体会是:“语言的掌握需要教师给学生搭个台阶。”“搭台阶”,指的就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沟通语文教学和学生个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巧妙结合,自然而然地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乐于交流表达,有话可说,并能说得自然,说得流畅。

生活的场景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生活才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那就要把我们的教材和生活融合起来。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

2.《教学策略》网络资料     作者:李晓文、王萱

3.《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网络资料  作者:余文森、刘冬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