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 童一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一二年级是小学生需要感受到来自家长与老师的尊重与爱的铺垫时期;三四年级是小学生心理逐步向更高水平成熟的过渡时期;五六年级是小学生迫切需要各方面自我提升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尤为重要的。下面我将基于自己在小学工作的经验,谈一谈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发的几点思考,并提出几点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体现在文化知识能力方面,也同样体现在思想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方面。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一个学校、家庭精心培育的希望。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也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这种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
(一)在越来越幸福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
1.父母包办、事无巨细,生怕孩子犯错,替孩子做选择;
2.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把期望强加给孩子,自以为是;
3.总是喜欢批评、指责、打骂、呵斥、说教孩子;
4.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5.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为焦点,过度担心孩子,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巨大。
(二)在设施环境越来越好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校心理教师人数不够,任课教师兼职心理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专业化疏导的要求。
虽然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尽职尽责,但学生人数多,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大,非常容易产生各种不当的教育方式。
(三)在物质生活越来越满足的社会,很多孩子容易走进这样的环境:
各种各样的人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孩子接受能力又比较强,容易走进思想误区。
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讲,周围的世界丰富多彩,稍有不慎更易染上恶习;对农村的孩子来讲,家长不在身边,家长通过给予物质的方法表现他们的关爱,更易让他们产生不作为的想法。
总而言之,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并且会影响到中学或大学阶段,甚至也对他们长大后走向社会的性格表现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
二、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
针对上述内容中所提到小学生可能会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我综合整理了以下几个策略,来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使学生无时无刻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和沉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为中促使学生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能力差,随意采摘践踏花草,或随意丢纸屑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校园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在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就不忍心破坏,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比如,对教师进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与此同时,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精心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四)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深化心理品质教育
据调查,目前上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如何教育好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再忽视,但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对小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矫正,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游戏或测评的方式,掌握学生内心情绪,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