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在小学教师心灵深处的晨曦

作者: 叶雪莲

品味在小学教师心灵深处的晨曦  0

近来无事,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内容字字珠玑,宛如一朵朵绚烂的烟花在我脑中绽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以案例形式展开的教师指导书目,书中处处体现着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对于学生的无比热爱,让我受益匪浅。在阅读书籍的过程当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并有了一些感悟。

一、理念之花深植课堂沃土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缸水,因此教师在教育生涯当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一个教师的群体当中,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年长的教师其教育经验更加丰富,而年轻的教师其教育理念更加先进,因此在教育工作当中教师要善于相互学习,积极向年长的教师学习其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把控能力,同时也要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先进得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集各家之所长才能够在教学工作当中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育特色。这就是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除此之外,《给教师的建议》当中还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升自己。

教师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之后,要秉持一颗严谨的心来进行教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基于此,他在每一节课堂之前都会进行认真备课,对每一个“可疑”的词都提前做好详细的解释,同时在课前多次设想可能出现的难点和易错点,在课堂当中进行重点强调。此种教学态度才是教师认真教学的体现,在我们教师进行教育工作时就需要学习这种端正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在教学之前,我会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因为是给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授课,而小学生的思想往往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的每一个答案地提出都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教师不能一味扼杀学生的观点,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就更应该把教学当中可能出现的疑问都做预案,在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背后的原理给学生完整地展现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思路是怎样的,在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教师要进行精心的备课,在课堂当中对于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以往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文是课堂的中心,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当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困难的”学困生的关爱。他在文章当中提出,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要想让他们领悟课堂知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让这些学生进行思考和消化。对于这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讲解方式以及考核标准,比如给他们再提供一些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理解,同时对于这部分同学的教育主要是以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为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促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当中哪怕取得一点进步也好。

在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整理教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所说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关注学生整体就是关注教学的整体质量,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就能够获得明确、具体且清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在学生的意识当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点时感觉含糊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时感受到非常吃力。”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时,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辨认能力本就不高,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在遇到有关联性的知识点时就极易发生混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吸收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会进行认真的准备工作,将课堂的重难点以及易错点都在课前整理出来,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强调,在讲解完成新课之后,我会利用课堂时间将课堂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简单回顾这节课讲了哪些内容,在课后我也会布置一些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牢所学的知识。

三、德育智育一体推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生心中播种下对于知识的渴望。然而知识的获取不能靠教师的简单填鸭式教学,更不能靠学生的死记硬背。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他提倡建立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促使学生养成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以上课、作业、分数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启蒙者。

拜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建议》,我为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炼的语言所深深折服,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仍旧不过时,且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给教师的建议》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展示作者的观点,它就像是跨越时空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谈,针对教师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工作当中的困惑娓娓道来,它像是一位从未谋面的友人,隔着岁月的面纱轻声安慰你心头的不安解开心头的困惑,而它所言像是晨曦于黑暗中缓缓点亮思想的天空,最后照亮内心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