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课堂激趣法

作者: 钱芳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某样事物感兴趣,就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情感激趣

在教学中,有些课文因其语感强烈,情节生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甚至与他们有亲身经历。然而,如果仅仅依靠讲授字词句篇,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和情感因素,通过多媒体、录像、音乐或其他方式来渲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精心设计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生动感人的故事或情景表演。

通过精心设计的情感渲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身临其境去体验故事情节,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和引导,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因此,通过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和体验。

二、问题激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提倡教师要用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提问来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部分,如不细想,就会觉得这真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场面,作为教师,我会发问一句:“孩童连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贫困”,我会联系背景再次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学生就会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社会局面,进而悟到这几句诗正是结尾的伏笔,从而深刻理解杜甫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被他这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感动。这样的问题点拨会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联想激趣

有些课文因其内容抽象,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困难较大。为此,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文中能触发想象的元素,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挑选的图片演示或者设计饱含感情、想象丰富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积累,踏上一次想象的旅程,在浩瀚的太空或辽阔的大海中畅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和品味,从而启发他们的智慧,畅通思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他们在课文中得到更加丰富的体验。特别是在教学《天上的街市》、《纸船》等课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诱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联想,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感悟,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赏。

四、复习激趣

复习导入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而且能够通过联系旧知识来激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导航作用。比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时,我引导学生先回顾了一些表达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故事词。学生们纷纷开始背诵《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经典古诗,课堂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通过这种复习导入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促使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课堂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不失新鲜感,通过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回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复习激趣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激趣方法,如情感激趣、问题激趣、联想激趣以及复习激趣等,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感受语文之美。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经典文本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