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探究

作者: 马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双减”目标的落实,让课堂提质增效,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在课堂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共同运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实效性的研究价值。

那么,怎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首先,构建小组。

组长的选择必须要充分斟酌,兼顾成绩,侧重性格,一旦选定不可随意更换组长,选拔方式有竞聘上岗、毛遂自荐、投票选举等。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性别、个性、才能、学习习惯、学业水平、家庭背景,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各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组内成员之间又形成互补,确保组内学生互助互学,确保小组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分工与职责,使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品质。

其次,教给方法。

小组交流时每个人都要发言,小组在全班进行分享时有固定的话语模式“我代表我们小组进行发言,我们组认为……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要用好小组合作当然需要这些形式,但高效的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我们不妨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看待小组合作。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是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的,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清晰明了,如果问题不易操作,教师还应该为这些问题搭建支架。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知道从谁开始分享,或者有的学生一口气讲了很多,有的学生无话可说,又或者每个小组成员自己讲自己的,全然没有组内的交流……总之,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

第三、选择内容。

在小组里,变换形式读,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为农村的胆小怯场的的孩子提供了帮助。这项合作学习比较简易,我在第一课时中经常采用,效果很好。

我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人物对话多,建议孩子们分角色朗读。如《曹刿论战》,小组成员在一起推敲人物语言,心理,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学习。合作朗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那些胆小,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小组里,既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

第四、培养习惯。

学会倾听。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学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不同声音,从中汲取他人的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倾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还要敢于质问。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质疑,学生可以培养审视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学会表达。学会表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积极的表达,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还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最后,正确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同时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两个维度。对于问题解决,评价的主要维度可以包括探究和理解、表达和形成、计划和执行、监控和反馈等方面;而对于团队协作,评价的视角可以包括团队建设与维持、分享观点并达成共识、采取合适行动解决问题等方面。评价时应使用准确、激励性的语言,针对学生的真实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通过正确的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激发其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