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导入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郑育云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果在新课导入时能做好情境的创设,那么,整堂课的成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在新课程实践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1)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会有变化吗?(2)有什么规律?(3)n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 该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三角形、四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在知识间有机联系,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从而使这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很好的方式。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用了实验引入:按照习俗,在结婚的喜庆场所,喜欢用大红纸剪一个大大的喜字,贴在醒目处。请问,我们有哪些同学会剪喜字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由会剪喜字的同学作指导,要求每个同学用剪刀和纸剪一个喜字。实验内容布置完毕,教室内热闹非凡,同学之间请教的请教、指导的指导,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谐统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连平时最不求上进的学生也在积极参与。不到5分钟,全班就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这时老师及时提出问题:将喜字对折,我们发现什么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撕下来,拼在第三个角处,使角的顶点重合,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合也不分离。然后提问:从操作中你得到什么猜想?如何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而且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经久不忘。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当学习与现实生活接轨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加倍高涨,在数学学习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或一些与他们自己和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创设情境,能有效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身边资源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学生生活的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大课堂,各种各样的知识,都罗列其中,只不过平时没有用心来观察和发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们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入手,学习数学。

如:在有关平行线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遇见的平行线,可以有黑板上下两边,课桌面的左右两边,道路上的斑马线,英语手抄本上四线,音乐教室五线谱板等,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很多……,然后引入新内容“平行线的性质”这就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进入新课,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设置模拟生活场景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我们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模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理解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美妙,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学习“打折销售”时,老师拿了一袋橘子进教室,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师生对话:

师:老师昨天买了些橘子,由于不方便带回家,想把它转卖给大家,请帮帮忙,每斤3元,有没有人买?

生:(沉默,无人应答)

师:打6折,怎么样?别让老师亏太多。

生:(有了反应,同学之间在窃窃私语)

师:打4折,不能再低了。

生:我买一斤。

终于有学生响应了,此时学生已不再拘束,一下子卖掉了9斤。最后还剩1斤,举手要买的学生还有很多,于是

师:供不应求,老师要涨价了,每斤3元。

最后一斤也卖了出去。

师:其实这些橘子我是每斤1元买的,请大家算算,老师一共卖了多少钱?赚了多少?

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学生的计算快而准确。

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去认识对象的特征,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解题的经验,从而能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这样创设应用情境,学生不是在学习书上“死”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活”的问题,教师不是在教“数学符号运算法则”,而是在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爱听故事是每位学生的天性,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故事来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课的魅力。

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可讲述这样的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下棋,为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我告诉大家:若满足那位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20+21+22+23……264-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学生们都“哇”的一声叫起来,纷纷翻开课本阅读。就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高昂的状态,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

五、设置游戏,创设情境

将游戏引入课堂,把一系列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能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进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概率”教学中,可以设置现实中的转盘的游戏、摸球游戏、掷骰子的游戏等,用游戏情境引入新课,更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上来,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方法不胜枚举,还可以根据数学的抽象性,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多媒体带入课堂;也可以利用数学史创设情境……总之,教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挖掘一切素材的成分,多样化地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生机盎然,使数学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