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
作者: 李红丽【摘要】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本质,并通过质疑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促进他们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如此学生的思维,就能始终处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与自身认知能力形成矛盾的良性循环中。
关键词:问题意识,提升思维
问题能力是思想的发动机,是创造精神的基石,是学习者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想象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孩子敢问、乐问、善问,这将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并且对日常生活感到热爱,他们的潜力可能来自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但要让他们真正发挥出来,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老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励他们,比如说给予赞许、指导、鼓励,并且给予必要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提出一个能用5×6=30解决的数学问题”时,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再小组汇报,看看哪个小组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又流畅。结果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争着提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先带学生复习一下整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待学生对此熟悉之后,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区别?如何利用整数的方式来完成小数计算方式的推导。”问题提出后,我先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有效性提问和讨论,再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很高。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老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加数学互动活动与讨论的平台。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能够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积极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厘米,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自己的一拃测量课桌的长度,淘气量的是4拃,笑笑量的是5拃,谁的课桌长?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回答积极性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厘米。
再如,在研究认识分数(一)中,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先动态演示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形状不同,有的平均分,也有的不平均分,你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给图片分分类吗?通过动态演示,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器官,激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对分数产生的前提性认识---平均分体会更加深刻,为接下来分数的本质性认识和深刻性认识做了铺垫。
三、适时评价,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为了让学生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最佳的环境中,积极地展示自我,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想出了口算、列表格、画点子图、竖式等多种算法,我会及时评价:“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喜欢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学会留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例如,在学完整数乘除法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拓展任务:任意选择自己家或者学校的一个房间,通过自己已有或者掌握的手段对其进行科学丈量,进而通过网络搜索或者实际调查的手段来了解这个房间铺设地砖的规格以及价格,从而依照最便宜的原则设计出一套最合适的铺设方式以及成本。通过这样的拓展内容,学生就会依照自己的方式主动去学习和研究,进而在对实际结果以及已知条件的提问中有效思索,最终完成相关任务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学完圆柱的体积,我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探索三菱柱、斜棱柱等的体积。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只有在课堂上持续地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意识和习惯,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宗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学数学研究,2017,(10).
[2]孔凡哲,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3] 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才华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读写算,2022,(2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