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

作者: 刘锦芳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就是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主观的障碍设置,让学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强和认识知识。通过问题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要求:“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限制了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的有效开展,也不能够真正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在此,笔者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了一定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者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已知。”因此问题设计要按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认知体验为原则,同时遵循问题的适度性。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设立问题,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学生稍微努力就可以回答,不仅参与探索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体会成功的喜悦,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对于引出“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问题设计,本节较抽象,若引入不恰当,或引入太深,易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设计以下导入方式:之前学生已学过氯气的性质,通过H2与Cl2反应生成HCl,设计以下问题。问题1:3种分子的个数比是多少?质量比是多少? 问题2:若2 g H2参与反应,且反应完全,则消耗Cl2的质量是多少?可生成HCl的质量又是多少? 问题3:2 g H2含有多少个氢分子?71 g Cl2含有多少个氯分子?73 g氯化氢又含有多少个氯化氢分子? 对于问题3为引入新课问题,学生从上述问题中知道物质的反应实质是按照一定分子数进行反应的,1个氢分子和1个氯分子反应生成2个氯化氢分子。但在实验和实际生产中,我们称物质的质量进行反应,而不能用微粒数进行反应。那么,2克氢分子有多重呢?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功臣”,即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本节重点及难点为物质的量理解,为后面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作铺垫。但物质的量摸不着看不到,让学生感觉陌生,不知所措。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较熟悉的内容物质的质量入手,指出物质的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即引出物质的量。

二、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例如,在进行《苯酚》的教学时,对苯酚的性质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问题设计。根据“苯酚加少量水→变浊(加热)→清(冷却)→浊(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清(吹入二氧化碳)→浊”,提出如下问题:①为什么苯酚加入少量水得到浊液,加热后转澄清,冷却后又变浑浊呢? ②继续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为什么又转澄清? ③吹入二氧化碳后,溶液为什么又变浑浊? 提出问题后引导:①苯酚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②苯酚的酸性与羟基和苯环的关系;③苯酚的酸性与碳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让学生在层层设疑、层层逼近、不断探究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所创设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通过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化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高中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较为丰富,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的成因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但是对这些现象却极为熟悉。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教学效果。化学教学可以在化学与生活间找准结合点。教师在问题创设时,应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提升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冬天水会结冰,而酱油等调料却不结冰?”或是“冬天为什么在雪上撒盐能够促进雪的快速融化?”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开放性

对于新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例如,在《乙烯》的学习中,加成反应是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加深学生的认识:①乙烯加成反应中键的断裂和形成情况如何?②有机物饱和程度前后有何变化?③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④加成反应有什么特征?⑤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⑥如何判断加成反应?⑦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有何应用(分离鉴别CH4与C2H4)?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围绕教学内容共同讨论、相互评价,及时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问题设计得自然流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指引下,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化学思想和采用的多种思维方式,这种体验和实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让问题设计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能够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