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璋:武宣农运先导者

作者: 陈德仁

1926年,桂中第一支部在武宣成立,它播下的革命火种在桂中大地熊熊燃烧,掀起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高潮,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积累了经验教训,桂中农运是中国波澜壮阔革命实践的组成部分。陈炳璋作为广西省党部农民部农运特派员赴武宣工作,与桂中第一支部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动桂中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为党组织的建立打好基础,成为武宣和桂中的革命先驱,为广西革命、中国革命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临危不惧勇担重任

陈炳璋,又名聘三,1906出生于桂林。1926年1月,广西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两广统一的实现和广西全省工农运动的迅速兴起。同月,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中共梧州地委通过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派干部到梧州建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驻梧办事处,提出以苍梧为重点开展广西农运,按东、南、西、北、中5个地区推进。3月,国共合署办公的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以下简称“省党部农民部”)在南宁成立,并通令各县成立协会筹备处。陈炳璋高小刚毕业就被推荐到位于南宁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成为革命干部的培养对象。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广西农讲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民族干部培训机构,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在广西农讲所,陈炳璋接受为期半年以“劳动、互助、奋斗、牺牲”为主旨的培训,除了认真学习各国革命史、苏俄概况、经济学常识、中国史概要、三民主义、法律常识、农民协会组织章程等为内容的理论课程,进行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还刻苦学习革命山歌、快板等宣传方式,各项学习使他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升为对革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些为他后来领导武宣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奠定坚实的基础。1926年11月1日,广西农讲所学员毕业,其中30多人被委任为省党部农民部特派员,分赴各县,陈炳璋领命前往武宣县负责农运组织工作。

陈炳璋前往武宣县之前,广查资料,深入了解武宣县的时局情况和革命形势。武宣县的广大农民除了受地主阶级重租、高利贷和雇主重重盘剥,还受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迫切要求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这一实际易于发动农运,是开展工作有利的一面。时值湖南、广东省农运迅速兴起,广西农运骨干也积极投身农运斗争,武宣县距离广西革命中心梧州水路、陆路均近在咫尺,地缘的便利让外面的农运红色风暴快速传入,并产生推动影响。经过深入分析,陈炳璋胸有成竹地收拾行装,毅然跋山涉水赶往武宣县,开启他勇敢无畏的农运先锋生涯。

组建各级农协立根基

1926年3月中旬,省党部农民部电令各县都要组织农民协会。当月,武宣县通挽区发起成立通挽区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通挽区农协会筹委会”),这是武宣县农运史上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组织。11月初,陈炳璋受省党部农民部委派,以特派员身份从梧州溯江而上,直抵武宣县通挽区农运前沿阵地大昌乡。陈炳璋与张天怀(又名张玉宇,受过新思想洗礼,时任武宣通挽区高级小学校长、大昌村教师)见面商量后,决定趁热打铁,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大昌、分岭、寺、花颜、龙鹏、汶、伏柳、大团、张宽等9个乡扩建乡农会,会员突增800多人。两人又因势利导规范化建制,标配会旗、印信,在办公地方树起犁头旗。

11月20日,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苍梧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苍梧道办事处”)在容县成立,助推各级农协会成立,颁发会旗、印信,向各级农协会培养并输出骨干,成为桂东南农民运动的“指挥部”,统领党组织指导辖区内贵县(今贵港市)、武宣、桂平、平南、容县等15个县建立农协会并开展农民运动。

随后,陈炳璋召集张天怀、覃春甫、甘进荣、韦昌卷、陈鸿儒、张福瑶等通挽区农协会筹委会委员制定通挽区农民协会成立方案,研究具体安全保卫措施。为扩大影响,给东乡等地提供借鉴经验,通挽区农协会筹委会决定召开农协会成立大会,并给东乡等4个区送去会议邀请信。12月22日,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庆祝通挽区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如期召开,陈炳璋主持成立大会。覃春甫任通挽区农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张天怀任监察委员会主席。

这一天,3000多名会员、群众和各区派来祝贺的代表出席祝庆成立大会,会场标语彩旗猎猎作响。前端敲锣打鼓、狮龙舞动、鞭炮齐鸣。“农民协会是我大本营,解除压迫与痛苦,农友们呀唉哟农友们,大家奋斗,众志成城。”“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农运歌声此起彼伏,唱响会场内外。会场外围有300多名统一手持鸟枪、大刀、长矛、禾叉武装起来的农民军安保。土炮鸣响3发后,陈炳璋代表省党部农民部批准通挽区农民协会成立,高昂宣布:“今天通挽农协会成立啦!广大农友们要团结起来!开展‘二五减租’,提高雇农地位!”翁尧年、潘业俊率东乡区代表队送上“农民万岁”大旗,翁尧年激动地说:“农民运动,社会宣传,农旗辉映,亿万斯年!”在颁发犁头旗和印信后,几千人浩浩荡荡沿村场游行示威,“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实行‘二五减租’”等口号响彻云霄。农友们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通挽区农协会这个桂中最早的农民协会,自成立那天起,就成为通挽团局局长覃国书和国民党通挽区党部常委覃允怀高度警戒的组织,他们以“未经区党部和团局批准,不合手续”之由将农协会告到省党部,并建立“通挽全区农会”伪组织,派“铁哥”反动武装把控古佐、花马、进步、安村、石座、高椅等村。一时间,假农会与真农协形成势力较量,局势日趋紧张。

陈炳璋:武宣农运先导者0

接到省党部农民部命令改组的电令后,张天怀星夜赶到南宁向省党部农民部部长陈协五汇报相关情况,以求上级支持。省党部农民部对武宣的农民运动一直关注,针对张天怀的汇报给予具体的政策指导。张天怀拿着陈协五部长传发的《农民协会章程》回到通挽,有底气地遵照章程重新发动群众,并把发动着力点放在对剥削阶级苦大仇深的最底层劳苦大众。同年夏,大昌乡农协会成立,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陈文清组织的伏柳村雇农会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同年秋,东乡和禄新两地闻讯也紧锣密鼓筹建农协筹委会。

通挽区农协会成立大会召开后,陈炳璋迅速筹备在东乡建立党组织。他与刚赶到武宣的省党部农民部中共党员、苍梧道办事处特派员林培斌细致研究筹建党的工作阵地的时机与地点、物色发展农运活动积极分子等事宜,1926年底,在刘氏宗祠即农运骨干经常碰头的东乡区农协筹备处秘密召开党的会议,中共武宣支部成立。翁尧年、潘业俊、朱文拔等10多名农协骨干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中共武宣支部是桂中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隶属中共梧州地委,后人称为“桂中第一支部”。从此,以中共武宣支部为核心,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平稳地向前推进。

1927年5月14日,陈炳璋主持召开庆祝东乡区农民协会成立大会,并宣读省党部农民部批准东乡区成立农协会的文件,共有 7000多人参会,其中300多名代表来自通挽区农协会。通挽区农协会和15个乡农协会领到象征着革命与胜利的旗印。会后,1000多名经过训练、手持各种器械的东乡区农民自卫军迈着整齐的步伐,沿圩场声势威武地游行,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有力地震慑了恶霸豪绅的嚣张气焰。

通挽、东乡两区完成农协成立任务后,针对县城是农运工作薄弱点和难点的实际,陈炳璋迎难而上,从宣传发动入手,悄悄带几个人到县城学校,秘密翻印从广西农讲所带回的文件并散发宣传。他以万寿寺作为农协会办公地点及栖身住处并作为晚上群众读书学习的夜校。陈炳璋用通俗易懂的押韵山歌来启发农民努力学文化,如“家有百株桐,儿孙不愁穷”“家家种棉花,不用买洋纱”“四季有瓜果,衣食就稳妥”“农民有文化,前途才远大”“农民大团结,团结力量大”等,通俗好学的山歌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群众得知陈炳璋是省里派来组织农民协会的特派员时,接触新思想的农友领头引唱《欢迎特派员》歌曲:“敝会同仁,大家来欢迎,立正敬礼振精神。迎我特派员,念我特派员,今日已到,枯木逢春”,以表热烈欢迎之意。

在通挽、东乡两区农运蓬勃发展的影响下,经陈炳璋深入的宣传教育,相邻的桐岭镇、三里乡和武宣县城的农民群众,纷纷要求签名入册加入农民协会。截至1927年5月,全县5个区29个乡成立了农民协会。

农运汹涌逐巨浪

为推动农民运动强盛发展,陈炳璋因地制宜宣传革命道理,激发大家干事热情,方法上采取“两条腿”走路。

白天,以党支部、学校师生和农军骨干为宣传力量,组织师生深入村屯,进村入户宣传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每逢圩日,陈炳璋等教员分头带领学员到县城、三里、东乡、通挽、桐岭等圩场及村头榕树下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他们把革命道理编成“打倒土豪”“打倒列强”等口号、标语和喜闻乐见的革命山歌,在圩场敲锣打鼓唱山歌,或演讲。

晚上,以农民夜校为阵地,发动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穷棒棒”(旧时对农民的称呼)坐下来读书识字,教唱革命歌曲。“农民协会是我大本营,解除压迫与痛苦,望我农友们,愿我农友们,大家奋斗,众志成城。”“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两首革命歌曲在夜校经常传唱。这些歌曲通俗易懂,丝丝入扣,广大农友的种种疑问迎刃而解,翻身闹革命的觉悟水涨船高。

1926年7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对广东农民运动的决议中,制定有“减租25%(即‘二五减租’)、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二分”的减租减息政策,陈炳璋进家入户解说普及这一政策,并发动农协会把“二五减租”政策落到实处,要求田主遵章照减。通挽区农协会为改善雇农待遇,规定雇农日工资由一毫钱改为一毫五厘钱,对争取农民应有的权益起到推动作用。

1927年春夏之交,东乡遇到水旱虫灾,粮食歉收减产,贫苦农民缺粮断炊。一些富人奸商趁机提高粮价,并将部分粮食偷偷运往外地高价出售。为帮助灾民度荒,陈炳璋与东乡区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在东乡圩拦截国民党武宣县县长唐熙年的亲信、奸商林再民准备外运售卖的粮食3000多公斤;6月,在界顶和三江坝两处守卡,没收地主奸商投机外运粮食16000公斤。陈炳璋把粮食分给无粮、少粮的农民,并高声宣布:“不准商家抬高粮价,囤积粮食贩卖出境。有违者一律没收,由农会分给缺粮农民。”这个做法既能解决一部分穷苦工农吃饭问题,又起到发动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后续的农运不断取得胜利奠定基石。

4月,正值武宣农民运动一浪接一浪走向高潮的时候,蒋介石叛变革命,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西省主席、第十五军军长黄绍竑随即下令“清党”。武宣县反动当局如得“圣旨”,上呼下应大造“清党”舆论。4月26日,国民党东乡区党部发出通知:“迩来共产党阴谋不轨,逆迹昭彰,在前方则阻碍革命工作,在后方则鼓动工农暴动,经中央监察委员会通电铲除,严缉在案,本党部决定于五月四日联合各界举行打倒共产党……游行示威”以大造“清党”舆论。5月3日,武(宣)、平(南)、桂(平)三县农民协会军事委员会联合领导三县农军暴动,反击国民党的“清党”残暴行径。

6月14日,黄绍竑下令在桂平成立桂贵平武特别委员会(即“浔州区清党办事处”),7月28日,又下令停止各县农民协会一切职权。国民党武宣县县长唐熙年奉命“清党”,宣布停止各区、乡农民协会一切职权。中共党组织受到摧残,积极分子被枪杀,农运活动转入地下。同月,陈炳璋在通挽区伏柳村被唐煕年通令逮捕,押到桂平“浔州区清党办事处”,惨遭杀害。

1928年1月8日,邓拔奇在东乡石崖村召开党员会议,选举成立中共武宣县委,这是当时广西早期成立的含桂平、平南、贵县、容县在内的5个县委之一。陈炳璋等仁人志士的星星之火,从此以燎原之势再次燃起,并迅速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宣县人民政府追认陈炳璋为革命烈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