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族诗”擎旗手易君左的楚囊之情

作者: 齐悦

“新民族诗”擎旗手易君左的楚囊之情0

易君左(1898—1972)是近代文坛奇才,五四运动的组织策划人之一,参与或见证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五四时期,易君左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倡导新文化。随着民族意识觉醒和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他从新青年逐步转变为进步青年,倡导以文救国,专注于新体诗的革新,强调和宣扬革命精神。他将旧体诗大解放,努力用自由的形式、长短句、清新隽逸的字词来表达内容,并力求将西方民族诗歌的热情及抒情张力融入中国诗歌深邃风雅的意境,交织焕发出文学的新光彩,融合成一股文学力量,鼓舞中华民族勇于斗争,迎接新命运。

深厚的家学渊源滋养

易君左,本名易家钺,君左为字号,易君左便是取其字号而来。他是湖南汉寿人,家学渊源悠远深厚。他的祖父易佩绅为咸丰—同治年间的名将、诗人,能文善诗,著有《函楼诗钞》《函楼文钞》;祖母也是位诗人;父亲易顺鼎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才学为世人所重,被称为“晚清三大爱国诗人”之一,其诗作被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录入《琴志楼诗集》;叔父易顺豫为儒林循吏,著有《琴思楼集》;姑母易瑜为教育家,著有《湘影楼集》。一家三代均以诗文闻名,似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世家。

易君左幼受庭训,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少年时即有“三湘才子”之誉。五四时期,他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倡导新文化。随着民族危难的日益深重和受到革命浪潮的影响,易君左的思想由五四时期追求个人解放转变为忧国忧民,由新青年转变为进步青年。易君左关心时事,以文载道、以文铸魂,在诗词文学阵地上大放光芒,先后担任多个杂志社主编,并以如椽的健笔记录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记载民生疾苦,高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易君左在《醒狮》杂志上发表《全民救国》,呼吁:“中国者,全中国人民之中国;全中国人民应爱之,护之,救之。一如爱其身,护其家,救其邻里。——凡我中国人民,当牺牲一切而爱中国,护中国,救中国,当切切实实,从实际上,爱中国,护中国,救中国。”

在新诗体中展爱国激情

真正使易君左脱胎换骨的是抗日战争的洗礼。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浩劫,同时也促成国人空前的大觉醒、大团结、大奋起、大抗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江山社稷危难的时候会造就伟大的应时文学大家,他们以作品反映国家社会的变迁,实现以文呼吁、以文呐喊的目的。在这场民族卫国战争中,易君左逐渐确立起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成为时代文学和诗坛上的先锋人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自此开始,重要战役、重要事件,易君左都留下相应的诗词作品。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后方易君左用字字血、声声泪撰诗表情,满腔爱国救国呼声贯注于诗文的字里行间。国难呼声中,易君左高调赋言,他在《精武画报》发刊词中振臂高呼:“要以警惕的文字,唤起被压迫的弱大民族(非弱小民族),共同奋斗!”本期杂志首页还刊载了易君左创作的诗歌《铁血歌》,并配上简谱,深受大家欢迎。

只有铁,只有血,只有铁血,可救中国。还我河山,誓把倭奴灭,醒我国魂,誓把奇耻雪。风凄凄,雪切切,洪水祸西南,猛兽噬东北,忍不住,心头痛,抵不住,心头热。起兮起兮,大家团结,大家团结,努力杀贼。

《铁血歌》是九一八事变后易君左作的第一首抗战诗歌,在当时影响甚大,后被其他刊物转载刊发,改题为《抗日铁血歌》。

对于诗歌,易君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诗歌应与当前的国难紧密相连,激发民族精神,为民族战争提供精神支持。他坚信“诗一定要能歌”,当诗歌与音乐相结合,那激昂慷慨的乐歌将更具激励人心的力量,他创作的抗战诗歌无不充满斗志。他与音乐家合作,为一些诗歌谱曲,远近传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收录进《留吴集》的《岳王歌》。这首诗以几十个“我愿化为岳王”的排比句,形成如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从讴歌历史上的爱国将领转向对当前民族危机的深切忧虑。《岳王歌》这首诗从诗文到格式,均以抑扬顿挫之美之力来振奋民族同胞的精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我愿化为岳王睛,洞烛奸党无潜形;

我愿化为岳王鼻,是芳者尊臭者弃;

我愿化为岳王眉,气吞河朔势欲飞;

我愿化为岳王耳,王师所向风披靡;

我愿化为岳王唇,黄龙痛饮车辚辚;

我愿化为岳王口,稍含津液噍小丑;

我愿化为岳王喉,高歌杀敌风飕飕;

我愿化为岳王齿,细嚼胡儿风味美;

我愿化为岳王头,头如斗大压金酋;

我愿化为岳王颈,箪食壶浆民引领;

我愿化为岳王身,生成铁骨与铜筋;

我愿化为岳王背,尽忠报国四字贵;

我愿化为岳王手,挽万千弓射强虏;

我愿化为岳王肩,挺身而出担巨艰;

我愿化为岳王脐,丹田中养浩然气;

我愿化为岳王腿,转战千里不稍累;

我愿化为岳王足,一脚踢翻偏安局;

我愿化为岳王魂,灵光不灭精神存;

我愿化为岳王魄,死犹拼命杀残贼;

我愿化为岳王鬼,死犹与贼为对垒;

我愿化为岳王血,八千里溅云和月;

我愿化为岳王袍,血花红染胭脂膏;

我愿化为岳王马;八面威风驰天下;

我愿化身为王横,马后紧随马前行;

我愿化为岳王剑,斩尽仇雠宏大愿;

我愿化为岳王万世孙,永博千秋俎豆尊;

化为岳王一小婢,能赎三生冤孽罪;

化为岳王一根毛,尽是武略与文韬;

化为岳王一小孔,微菌不入情义涌;

化为岳王之涕泣,一花一草含春意;

再化岳王之细胞,一胞一柄杀贼刀;

再化岳王之元子,粒粒元子不怕死。

呜呼,千古忠贞卫国第一此完人,而今空见有胡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把每一个中华儿女裹挟其中,中华民族面临严峻的危机,易君左毅然将14岁的儿子易鹗送入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学习,并撰诗《送儿行》以壮行,激励儿子立功报国:“人生贵立功,青史永流芳。救国即爱家,国即尔爹娘!尔其乘长风,破浪度重洋。”诗文间爱国重托溢于言表。

卢沟桥事变爆发第四天,易君左挥笔如剑抒壮气,创作了长诗《卢沟桥血战歌勖二十九军将士》。

赤日炎炎正当空,卢沟桥头血飞红。拼将鲜血抗暴日,血光誓将日光熔。我祖轩辕驱獯鬻,大败蚩尤于涿鹿。无牛不是周室放,有马未许胡儿牧。国防前线卢沟桥,府军抗战英名高。桑乾河泪未枯竭,化作奔腾万里涛。愤兹驴虏赫然怒,慷慨悲歌临古渡。纵死不愿将兵撤,卢沟桥即我坟墓!……

二十九军有宝刀,二十九军有血袍,二十九军将士人人心中皆战壕,二十九军将士人人血向云端溅、向敌前抛!生即为复兴华夏之荣光,死亦为洗荡三岛之怒潮!胜固为保疆保土卫国兼卫民,败亦为再接再厉不屈与不挠!君不见,三十六人壮志豪,深入虎穴汉班超;又不见,千秋伟迹姓名彪,马踏匈奴霍骠姚。为存为亡兴或灭?视此一战卢沟桥!

诗歌将卢沟桥的重要性与华北全局形势紧密相连,易君左尖锐地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所谓“假名演习,捏造失踪”的虚伪面纱,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诗中的措辞强烈,如“逆种如枭獍,坐使王庭染腥羶”,愤怒斥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与无耻。

同时,易君左也对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士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精神表达了深切的敬意。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平津告急,华北危亡,易君左深感悲愤。1937年7月30日,他创作《哀平津》以表达对平津故地沦陷的哀痛。在北平(今北京)求学工作10余年,易君左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在诗中,他不仅哀叹了平津的沦陷,更对那些汉奸、顺民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斥责。他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收回沦陷区,重振民族的尊严与荣耀。

日本侵略军攻下平津后,立即移师南口。南口在北平西北,临居庸关,是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处,形势险要,打通山脉,日本侵略军就可长驱直入。中日双方投入大量的兵力,在南口殊死血战18天,伤亡惨重。易君左揪心地关注战役的进展,捕捉到南口之战中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的事迹,创作《南口一勇士》一诗以纪。

“新民族诗”擎旗手易君左的楚囊之情1

南口一勇士,兴和一哨兵。能为人所不能为,能行人所不能行。南口死守犹未破,五千余发敌弹落,存留枪弹数甚伙,转瞬资敌载兵车。一人之力虽有限,一人之心无穷算。仓忙输运积当冲,准备敌军来进犯。弹引药线伏战壕,俄而敌军蜂拥巢。急燃药线轰然裂,敌尸乱叠堆山高。……当时飞绕两敌机,破空射扫竟横地。哀我哨兵避未及,负伤殉国真堪悲!及今失南口,亡居庸,虑察北,忧绥东。胜败兵家之常事,旋转乾坤反掌中。血肉之躯固难当大炮,大炮亦难攻破金刚百炼之层胸!人人皆有勇士智,人人皆向前哨冲!生死置之脑背后,唯知抗敌御侮振我大汉之雄风!蕞尔倭奴何足畏?即我一兵一卒亦可抵尔千军万马大炮之隆隆!

南口战役非常惨烈,我方参战部队英勇奋战,牺牲了2万余人。易君左在诗中展现南口战役悲壮的战斗场景,以此缅怀英勇的抗日战军,也作鼓舞战士冲锋陷阵,表达抗战必胜的信念。

继华北战场之后,日本侵略军又进攻华东,开辟了华东战场。1937年8月13日,爆发了惨烈的淞沪会战。随后一周里,中国空军连连告捷,给日本侵略军以重创。可惜淞沪会战形势很快被逆转。日本侵略军为从上海宝山登陆,以数倍兵力发起猛烈攻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师独立营营长姚子青奋勇抵抗,战至城陷,姚子青和全营六百壮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宝山保卫战。易君左作《姚将军歌》以悼念。

孤城如斗大,天不怕,地不怕。勇士溅血花,只有国,没有家。吴淞口岸宝山城,一营力抗千万军,一出一入拼命守,十决十汤誓死争。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勇哉营长姚子香!全营六百人,只有死,没有降!英雄义气高,只有死,没有逃!生不能保孤城,死当化为冲荡三岛之怒涛,战至最后一卒,战至最后一场,战至最后一枪,战至最后一炮,战至短刃相接,战至血肉相搏,战至“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六百人一颗心,六百人一条命,六百人一个头颅,六百人一道号令。向前杀,向前冲,血迸出吴淞,血流入江红。弹已尽,枪已折,泪未枯,血未绝。城头犹见国旗飘,护此最后之一朝。敌炮密射如雨雹,敌机投弹逞燃烧。城尽毁,兵不退,巷战不稍馁,六百人尽变成鬼。一鬼痛咬千敌腿,忠魂杀敌风披靡。吁嗟乎!田横五百人,壮烈标千古,读史至此泪如雨,高歌至此心血沸!男儿必死在沙场,今之田横姚子香!

上海陷落后,日本侵略军继续西犯。1937年12月,镇江、南京相继沦陷。易君左不得不离开镇江,回到长沙,应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之聘,主持长沙《国民日报》,同时主编《民心》旬刊。这时长沙也危机四伏,易君左热切关注前线战事,用诗歌纪事抒怀。1938年4月,台儿庄大捷(台儿庄战役也称“鲁南会战”)。4月11日,易君左作长篇歌行《鲁南大捷歌》,记述台儿庄大捷。

而今倭寇逞疯狂,打通津浦笑彼伧,夺取徐州尤茫茫。中华抗战九阅月,宁死断无一人降,前方将士争浴血,后方子弟勤趋将。鲁南忽传大捷报,其地即在台儿庄,敌之精锐尽歼灭,两师团军悉覆亡。夺取步枪万余杆,九百余挺机关枪。七十七门步兵炮,百门大炮制精良。三十余辆坦克车,马四百匹皆龙骧。空前胜利未曾有,一战而显黄魂黄!三湘民气素激昂,鼓舞热血如沸汤,大街小巷放鞭爆,墙头号外贴万张。

这次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空前未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易君左在诗文中细致列数了战利品,铺排三湘人民欢欣祝捷的盛况,字里行间展现他满腔的期许和对未来胜利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