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来北往:大运河曾溢满茶香
作者: 叶倪大运河自开凿以来,沟通了南北,充分发挥漕粮和商品的漕运功能,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大运河漕运的货物种类繁多,由南向北与由北而南各异。唐代以前,茶叶种植与饮用主要集中在南方,饮茶在北方并不盛行,却因大运河形成与发展了茶路,促进了我国茶文化在南北普及。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可以发现大运河在历史进程中对茶文化的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印证了大运河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大运河与茶连接的渊源
在古代中国,资源流动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水运。水运网络就是版域内交通的血液循环系统,大运河则是贯穿中国南北交通的动脉,不仅承载着商贸往来的重任,还是文化交融的桥梁。其中,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大运河的流通,实现了从南向北的广泛传播,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茶叶的种植最初起源于巴蜀、汉中、湘鄂西部、黔西北、滇北等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茶叶这一独特的植物。南北朝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植区域的逐步扩展和人口的不断流动,茶叶开始传入长江流域各省,并逐渐崭露头角。隋唐五代时期,茶叶的种植迎来了黄金时期。这时期,茶叶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茶叶的种植技术已日臻成熟,品质不断提升,逐渐形成全国茶区的整体布局。这一布局的形成,不仅奠定了现代茶区的基本雏形,更为后世茶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饮茶在南方已经形成饮食习俗,但在北方并未受到广泛欢迎。多数北方人对饮茶持保留态度,甚至有些人认为饮茶是一种不雅的行为。在北魏杨衒之所写的《洛阳伽蓝记》中,那些喜欢饮茶的人被赋予了“漏扈”“酪奴”“水厄”等不太雅致的别称。
大致到了中唐时期,由于文人的大力推崇和佛教的影响,饮茶逐渐在北方普及开来。杨晔撰著的《膳夫经手录》记载:“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说的就是江西饶州浮梁县的茶传到潼关以西和太行山以东一带,这一带的乡里村落都喝上了茶,并形成每天饮茶的生活习惯,这表明饮茶已经成为北方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膳夫经手录》中还提到:“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资,数千里不绝于道路。”进一步证实饮茶在北方的普及程度,茶叶贸易也因此在北方地区蓬勃发展。
茶文化之所以能自南向北流通、普及,得益于作为南北交通主动脉的大运河。茶叶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使得南方饮茶的风俗逐渐北传。同时,南方茶商、文人墨客以及官员的迁移,也在无形中推动了茶文化在北方的传播,开拓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由此而言,大运河不仅是茶叶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茶文化流通的必经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方茶文化北渐并获得普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饮茶之风渐显(唐至五代时期)
唐至五代时期,茶叶的运输网络已相当成熟,主要由东南、中部和西部三大路线构成。值得一提的是,东部线路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相连,成为当时茶叶北上的重要通道。这条东南茶叶运销路线主要源自今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茶叶产区。这些地方的茶叶,经过精心采摘和制作后,便通过长江、淮河、泗河(山东省中部的河流)等水路踏上北上之旅,转入京杭大运河,进而直达苏北、皖北以及河南等地,满足了广大北方地区对茶叶的旺盛需求。
江西浮梁,作为皖南、浙西、赣东茶叶的交汇中心,自古以来便是茶叶贸易的重要枢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了一位琵琶女的丈夫在浮梁从事茶叶贩运的情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句诗从侧面生动地勾勒出浮梁茶叶市场的繁荣景象。
浮梁地处鄱阳湖畔,茶农们利用舟船将茶叶经湖泛出,顺流而下至江州(今江西九江)。从江州出发,茶叶再经长江东下,最终抵达风景秀丽的扬州。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咽喉之地,不仅是江淮茶叶北上的必经之路,更是茶叶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来自东南各地的茶叶在扬州汇聚,从扬州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继续北上。茶叶的旅程经过高邮、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泗州(今江苏省淮安市西部)等地,通过汴河(也称汴渠,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抵达汴州(今河南开封),再从汴州出发,经过河水(即洛河),最终抵达洛阳。这一路上,茶叶成为商贾们争相抢购的热门商品,形成“商贾所资,数千里不绝于道路”的繁荣景象。
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江浙一带的茶叶踏上北上的旅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婺州(今浙江金华)的茶,以享誉四方珍品之名,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远方的宋州(今河南商丘)、幽州(今北京)和并州(今山西太原),这些地方曾是茶叶贸易的重要目的地,如今仍保留着那段繁荣的历史记忆。同样,建州(今福建建瓯市)的茶叶也通过京杭大运河,流传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山阳(今江苏淮安),这两座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见证了福建茶叶北上的辉煌历程。
在皖北茶区,庐州(今安徽合肥)和寿州(今安徽寿县)的茶叶,经陆路运输汇集至寿州,再选择水路进入颍河,顺流而下,经过正阳镇,再向北进入陈州(今河南淮阳县),最终汇集蔡河(山东省济宁市境内的河流),一路北上至汴州。这条运输路线虽然以水路为主,但也穿插着陆路运输,展现了古代物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万里茶路已固(宋代时期)
唐风宋雨,岁月流转,京杭大运河依旧承载着千年的流通使命,悠悠向北输送着茶叶与浓厚独特的茶文化。至宋代,饮茶之风越来越盛行于大江南北。这条古老的运河,汇聚了江湖之水,汲取了南海之利,将南北山泽间的百货,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繁华的宋朝都城和各地。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宋代运送粮食、财货的大动脉,也是茶叶流通的主动脉。宋代的茶叶运输路线分为西线、东线、西南线,连接着大江南北。
茶路西线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涉及蔡河这条重要的水道。茶叶从遥远的南方运来,顺着蔡河蜿蜒北上。
茶路东线与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位于今江苏境内)和汴河息息相关。茶叶从江南的茶园采摘下来,经过精心的加工,再经由邗沟和汴河,一路北上,送往繁华的都城。茶路东线,是东南诸路漕运的生命线。它从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的运河出发,经过高邮(今江苏高邮)、楚州(今江苏淮安)、泗州,最终汇进汴河,直抵汴京。这条路线将两浙、江南、荆湖及福建的茶叶运往都城。部分原本走西路的淮西茶叶也顺江而下,转取东路北运。在茶路东线上,舳舻蔽川,舟船如织,从泗州到汴京只需7日,这是茶货出产数量多与运输便利程度的最好证明。这些从东南产地运来的茶叶,主要供应给京城一带的居民,一度让汴京城内茶肆、茶坊林立。
通过大运河,宋代的茶叶贸易繁荣发展,形成“草市—市镇—城市”层次丰富、包容并蓄的三级市场体系。这个体系连接着国内地区间和周边国家间的茶叶传播渠道,让悠韵独到的茶文化传向四方。
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在茶文化的熏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街道两旁,居民区内,商铺林立,生意兴隆,早市和夜市兴起。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记载:“遇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地摊经济”画卷。
在农村市场上,小贩、货郎走村串户,他们挑着担子,背着茶叶,穿梭在田野间,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也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他们的身影朴实而坚韧,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南宋画家李嵩所绘的《货郎图》及题画诗“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描绘了卖货郎担货走街串巷,穿梭乡野出售民众生活用品的场景,便是宋时农村贸易场景的历史见证。
产区的初级市场,茶叶的交易繁忙而有序。产茶地的茶叶经水陆运输辗转到中转集散市场,实现了更大范围的集散。东南市场上的茶叶,在汴京的销售十分可观,且还大量销往京东(今河南开封)、河北(今河北)、河东(今山西)等地。茶叶市场的繁荣,让茶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从宋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扩展到西夏、辽、吐蕃、西域等更远的地方。宋代从熙宁七年(1074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的11年间,在西北边关共设立32处卖茶场、6处买马场。
这一切的繁荣与传承,都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与漕运的便利。
南茶北运成势(元至明清时期)
元代,大运河再次焕发出生机,经过疏浚河道,茶叶的北运之路更加顺畅。至明清,茶叶商帮如星辰般崛起,晋商在北方独树一帜,徽商则在江南独领风骚,他们分别执掌着南北茶叶贸易的大权。
徽商们将家乡皖南的茶叶,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江苏、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虽然有陆路可走,但相当一部分茶叶仍然选择通过大运河这一黄金水道运输,足见运河在茶叶贸易中仍占重要地位。北方茶叶市场逐渐成熟,这与大运河对茶文化、茶产业的推动密不可分。可以说,大运河是推动北方茶叶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强大推手。
明代的漕运管理组织更加严密和完备,漕运总兵和漕运总督共同执掌全国漕务的大权,调度着全国的财力,维持京城的稳定。明代,大运河是全国最主要的水路商品流通干线,大运河上的商品流通量甚至超过了全部的漕运总量。茶商队伍不断壮大,茶叶商帮的出现有力推动茶叶贸易大规模长途贩运的发展。这些茶叶商帮如同勇敢的探险家,不断探寻拓展茶叶市场的空间,并让茶文化走向更遥远的地方。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及明后期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移民的增加,茶叶贸易也逐渐向东南亚及欧洲拓展。
到了清代,茶树的种植范围更加广泛,除四川、湖北等省,江淮流域也规模种植。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等省成为茶叶种植最广、产量最多的地区。地方茶商商帮主要经营“官茶贸易”,他们将茶叶运往各地。安徽、浙江等地的茶叶先通过大运河运输到北京,然后再转运到甘肃的西宁、河州、庄浪等地,进而出国门销往更遥远的异乡,让独具风采的中华茶文化在异国他乡绽放光芒。
茶的输出促进中华民族的交融
两宋与北方的辽、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微妙的对峙。军事上的交锋如同狂风骤雨,激烈而短暂;物产上的交易则像是涓涓细流,滋润着彼此的生活。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上的交流交融,悠然弥漫,深入骨髓,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茶以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扮演“和天下”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媒介,一座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在茶的熏陶下,两宋与北方各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而大运河与茶,携手千年,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的交流交融之美。
大运河,这条蜿蜒曲折的丝带,承载着茶叶的芬芳,从南向北流淌。它见证了茶文化的兴衰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持续促进中华民族的交流交融。而茶叶在大运河的转载输出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饮食和生活方式得以相互碰撞与交流,繁荣了所引发的商业,促进了所衍生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团结,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茶,是水的灵魂;大运河,是茶的舞台。在茶与大运河的交织中,人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