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灵渠文化助推灵渠申遗
作者: 蒋官元兴安是一块独特而神奇的土地,地处越城岭山脉和海洋山脉之间的湘桂走廊中段,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的说法。灵渠的开通沟通了漓江和湘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贯通了南北的水路交通,一举成为古代水路交通的枢纽之一,这不仅是创建于秦代的一项水利奇迹,更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作为一位灵渠的维护和管理者,对于灵渠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精妙的设计、精当的规划,有着特殊的眷恋,沿渠两岸山明水秀的风景更是令我如醉如痴……
完善的水利功能
灵渠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全长37千米。其主体工程包括渠首、南渠和北渠。灵渠工程的主要设计原理是用人字坝(俗称大、小天平坝)和铧嘴组成的分水设施将湘江截流,将其中30%水量通过南渠引入漓江。其主要设施为陡门、堰坝、水涵、泄水天平和堤坝等,形成一套完整而多功能的水工系统,通过各设施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水量精确调控的科学和合理性。
灵渠的科学选址、巧妙设计和精当施工,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水平,其工程布局及水利设施系统见证了中华民族祖先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由此形成的技术与美学传统,体现出中国古代航运水利技术的高度成就。建于灵渠渠道上,用来壅高水位、保证通航的陡门,被1986年前来灵渠参加联合国世界大坝委员会会议的国际专家称为“世界船闸之父”。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称灵渠“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把灵渠称为“历史奇迹”。
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灵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1年,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灵渠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灵渠申遗的有利条件
灵渠开凿于秦朝,大秦帝国对南方百越民族征战直至统一岭南的过程中,灵渠作为一条重要的军需和士卒运输通道,对于战事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岭南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南方疆域版图。灵渠水道建成后,首次连接了中国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使得中原和岭南的水运得以畅通,这一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交通规划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统一进程,同时也确保了岭南地区在其后两千多年里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文化上的繁荣。
从运河水利史来看,灵渠的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今能够充分反映出人类古代文明中水利技术与航运技术水平的早期运河已存世不多,灵渠是其中一个保存完整的优秀实例,它是中国古代运河技术独特性的明证,应享有辉煌的运河遗产荣誉。
灵渠水利工程设计建造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它首次尝试在山区的分水岭处开凿渠道以连接两大水系,其水利工程的难点在于克服漓江与湘江之间巨大的高程落差。在古代中国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下,灵渠的开凿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有两个:一是解决水流落差过大而不利于航行的矛盾;二是平衡用水量在季节和地区分布上的巨大差异,协调航运、灌溉和泄洪等多项功能的需要。
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运用几千年积累的水利经验和智慧,创造性地规划了渠首分水工程,通过建造兼具分水和壅水作用的大小天平,确保了三七分水的成功。灵渠体现了中国古人在航运技术方面的杰出创造,在运河河道形态上,通过开凿弯道来增加渠道长度,从而在高差较大的地段尽可能降低坡降比,确保水流速度平稳,适合古代人工动力船只的顺利航行。而且灵渠在两千多年的持续使用中,历久不衰,堪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灵渠形成以河道水体为主的线性景观带:沿河分布着岭南地区特有的低山丘陵自然地貌和中国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农田景观。灵渠古代水利设施如同景观带上间或点缀的视觉节点,体现了灵渠景观的主题,同时又彰显了河道灵动的气韵。从这个层面来说,灵渠是中国古代运河景观的典型范例,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突出代表性。
灵渠的独特符合世界遗产评定准则之“文化遗产”中“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的独特性条件,同时满足1996年加拿大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中提出的对于遗产运河独特性的补充条件。从形式与设计上看,灵渠的整体工程设计中最具特色的遗产要素,包括弯曲自然的河道、分水枢纽设施、泄洪排洪的溢水坝和泄水道以及陡门和堰坝等,都基本保持了清代及民国时期通航时的原状;从材料与物质上看,灵渠水利设施基本保持了原有材料,近现代的修复也尊重历史;从使用与功能上看,灵渠整体水利设施系统仍然延续其功能,分水系统、泄洪系统、灌溉系统、壅水设施都能正常运作,大部分河段仍然具有通航能力;从传统、技艺与管理系统上看,灵渠古代的航运制度、管理系统、管理条例以及各部分水利设施的制作手法和技艺等,都保存在相关史料或者研究记录档案;从位置与环境上看,灵渠整体遗产要素均保持原址;从精神与情感上看,灵渠已经成为区域内社会精神情感中的重要寄托,它所见证的秦朝统一全国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灵渠在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真实个性。
灵渠充分满足世界遗产《操作指南》关于完整性的条件。首先,灵渠整体水利系统具备所有维持其功能的核心元素;其次,灵渠全线贯通,各段河道形态完整、水利设施中除了陡门和堰坝部分的可拆迁构造(门)或局部构件(如将军柱)不存,其他设施仍然保存完好并且能正常运转;最后,灵渠遗产整体没有遭受紧迫而严重的威胁,其沿线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景观环境。
与其他类似项目的比较
当前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录的完整水道(包括运河)案例共9项:法国的米迪运河,英国的布里奇沃特运河,波兰的奥古斯托运河,加拿大的里多运河,伊朗的叙斯达尔历史水利系统,阿曼的阿夫拉贾灌溉体系,中国的大运河、都江堰、灵渠。以上9项主要代表了3个不同时期和文明下的技术体系:西方工业文明的运河技术、中东灌溉水利技术、中国古代运河(及灌溉水利)技术。根据《运河名录》的分析,灵渠的整体技术具有年代一地区上的代表性,它是中国古代运河水利技术的杰出代表。灵渠的技术特点是使用时间长,因地制宜,河工建筑有机进化,侧重精确控水以解决河道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综合统筹航运、灌溉以及泄洪的需要。这些特性都证明了灵渠与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南亚地区的水道类案例有着完全不同的技术知识体系。而与中国名录和预备名录中相关水利遗产的比较可知:首先,山区越岭运河的概念规划是灵渠的技术独创;其次,灵渠能够始终平衡航运灌溉与防洪,达到多功能共同运作、水资源优化使用的效果,相比来说,大运河和都江堰更侧重于一个功能(航运或灌溉),因此在水资源的协调和综合利用上不及灵渠有特色;最后,灵渠能典型地反应出“弯道带闸”的航道设计原理,无论是对比国内还是国外的案例,它都更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
从历史层面的价值来看,人类早期历史中将运河开凿和军事目的联系起来的构思是中国古人的原创,这一规划概念在西方直至近代才普及,灵渠无疑是古代军事运河的开创性实践和杰出范例。从中国范围内来比较,同样具备类似历史作用的案例是大运河,但军事功能仅是大运河的次要功能,且局限在部分河段,其主要功能是漕运。灵渠全线都出于统一的军事战略规划,而且灵渠的开凿直接和秦朝统一岭南地区相关,与中国疆域版图的奠定相关,从军事运河的角度来看更具典型性和前瞻性。
从景观层面的价值来看,灵渠曲线形的弯道带来不一样的航行体验,由于当前世界上其他运河类遗产少有如此的弯道设计,因此也没有形成相似的景观效果。从构成景观的环境元素来看,西方的运河多体现古典主义美学和工业美学,中东的水道更能表现出与独特的地貌特征(荒漠)结合的水景效果,而灵渠的水道与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完整地体现出传统中国自然环境和农耕生活和谐共存的天然图景。
灵渠的保护及修缮
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灵渠保护工作。兴安县把灵渠申遗作为首要工作,举全县之力努力推进,成立了灵渠保护管理委员会,按照申遗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格局。
多年来,兴安县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灵渠申遗项目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吕舟、中国水利史专家郑连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评估专员尤嘎·尤基莱托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文化官员杜晓帆、广东五邑大学副校长(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哈尼梯田申遗专家)余剑明、广西文史馆馆员蒋廷瑜、广西水利厅原总工程师刘仲桂、自治区申遗办副主任蓝日勇等。世界遗产评估专家尤嘎·尤基莱托博士考察灵渠后,赞不绝口,认为灵渠遗产保存比较完整,申遗条件较好。为充分展示、传播深厚的灵渠文化内涵,2013年8月,兴安县又举办“灵渠文化论坛”,同时请清华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和北京国文琰公司编制《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和《灵渠保护与管理规划》,并且对秦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进一步充实了灵渠申遗的历史证据。
近年来,兴安县陆续完成了《灵渠总体保护规划》《秦堤维修设计方案》《秦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灵渠展示中心概念性规划》《南渠环境整治及维修设计方案》;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全面维修了大小天平坝面,对铧嘴进行恢复性的修复工作,对秦堤进行防渗补漏,对北渠进行风貌修复,对部分渠道沿岸进行排污清理;与此同时加强专项法规建设,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灵渠保护管理办法》,2022年正式施行《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使得灵渠的保护有了法律法规保障。
同时,兴安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多层面、多角度地加强灵渠申遗的宣传发动,为之营造了浓厚的申遗社会氛围。
在宣传方面,兴安县相关部门与广西水彩画协会共同举办《走进灵渠·美丽兴安》写生活动;举办了“传承灵渠文化·感悟神奇兴安”摄影图片专题展和“兴安灵渠原创文艺节目大赛”;在桂林市中心广场举办了“灵渠申遗书法展”。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媒体到灵渠拍摄纪录片和旅游片,近3年来拍摄具有影响力的灵渠专题片10多部,相关部门先后创作《史禄传奇》《灵渠魂》《灵渠长歌》《大秦灵渠》等歌舞剧;此外,还编写了《灵渠申遗宣传手册》发放给市民,举办了“灵渠申遗万人签名”活动、桂林米粉节(连续七届)、中国桂林兴安国际市民古灵渠徒步大会暨户外精英论坛、中国首届湘江全流域漂流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人人保护灵渠、大家参与灵渠申遗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宣传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术研究方面,兴安县成立了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灵渠诗社、灵渠书画协会、灵渠摄影协会等民间组织;出版了《灵渠文献粹编》《灵渠工程史述略》《灵渠风光》《灵渠志》《灵渠古风录》《灵渠》《灵渠书画集》《美在灵渠》《中国灵渠》等系列灵渠文化研究成果专著。
同时,兴安县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持续对灵渠本体、周围环境、水文进行有效监测,定期报送监测数据,为灵渠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灵渠两岸环境整治和科学利用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兴安县通过结合城乡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绿满八桂等工作,编制了《灵渠控制性规划》,完成了灵渠沿岸20个村屯的规划编制;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灵渠沿岸10个村屯及水街进行了风貌改造;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污水管网的铺设;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了灵渠周边10个村庄的环境连片整治;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修建了灵渠南渠30千米的休闲绿道,并对部分文化长廊、文化碑林的恢复进行了修缮工作。
灵渠的未来
灵渠的开凿,从选址、规划到设计都反映出古代中国在运河修建方面的创造性智慧。灵渠是山区越岭运河的首创,是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优秀实践案例。渠线的设计和规划中“弯道代闸”原理是原创性实践。灵渠的陡门设计是现代多级船闸的雏形,开世界运河史之先河。灵渠是中国古代运河技术成就的杰出范例,也是古代亚洲地区运河技术水平的突出典范。
灵渠的开凿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东盟国家对广西古代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用历史事实向世界证明我国自古以来对南海拥有的领海主权。
灵渠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前路艰辛,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充分整合资源,更好更快地投入到灵渠的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中去,尽快实现灵渠申遗成功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