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
作者: 刘建新
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许多治水先贤:早在上古时期,大禹因治水有功,受舜帝禅让,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战国时期,创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因治水有功被数度封王;灵渠的创建者——史禄,其功绩超越众多治水先贤,堪与李冰并驾齐驱。
临危受命选坝址
时势造英雄。2000多年前,雄心勃勃的秦始皇一统中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之后,又把战略眼光投向遥远的岭南。为了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秦始皇派郡都尉屠睢率军50万,南征百越。然而横扫六国如卷席的虎狼之师,在岭南这块蛮荒之地竟然遭遇了“滑铁卢”。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个中缘由,除了百越民族的顽强抵抗,还有岭南的重峦叠嶂,“使监禄无以转饷”。秦军粮饷转运十分困难,于是“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解决粮秣补给问题,秦军决定弃山路而改水运。秦始皇决定修建一条人工运河,打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以转运秦军粮饷。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使监禄凿渠运粮”,这个历史性的重任,落到了监御史禄身上。军令如山,史禄作为秦军岭南军事行动的后勤总指挥,领命以后,立即率领士卒和工匠投人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何况在岭南的崇山峻岭之间开凿一条越岭运河。
南岭山系是中原和岭南之间的天然屏障。秦军分五路南下,史称“五岭之戍”,就是逾越南岭山系的五座代表性山岭。“五岭”在古代文献中多倾向于自东向西,横亘湘、赣和两广之间的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岭。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五岭》将五岭解释为五条南下路径:“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人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
开凿人工运河,首先得确定一个合理的走向,既要便于运输粮草,又要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完成施工。勘察选址,是史禄正式修渠前的首要任务。2000多年前,交通水平和测量技术都十分落后,想要在莽莽苍苍的南岭之间确定运河的最佳走向,绝对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遥想当年,史禄率领设计人员跋山涉水,踏遍五岭,最终选择在今兴安县境内的临源岭附近开凿人工运河,通过沟通湘江和漓江来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彻底解决粮草运输问题。
选择在临源岭附近开凿人工运河,首先因为这里是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地势相对平坦,也是长江水系湘江上游与珠江水系漓江上游距离最近的地段,距离珠江水系的漓江直线距离不足30千米,是秦军距离西瓯前线最便捷的运输通道。秦军五岭之戍,其中一路大军就从这里进入。其次,越城岭以北地区是新并人秦朝版图的湘江流域,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是秦军筹集粮草的重要来源地。再次,秦平六国之后,已在此设立零陵县,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便于秦军开渠和运粮。
如果说,选择人工运河的大致走向属于史禄的明智选择的话,确定最佳的地点拦河筑坝、引湘人漓则体现了秦人高超的测量水平。史禄率领水利专家通过勘测之后发现,在今兴安镇高塘村附近,村东的湘江与村西的~条漓江小支流始安水近在咫尺,直线距离仅约1600米,只要挖开横亘其间的一列土岭越城峤,就可以连通湘、漓二水。遗憾的是,始安水流量较湘江流量小,而湘江河床的海拔比始安水低,如果在此开凿一条渠道,不仅无法引湘济漓,反而会导致始安水倾入湘江,而且,从湘江南下的船只根本无法逆流而上进入始安水。要将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则需在宽阔的湘江上修建一座高达6米以上的大坝,并将堤坝延伸至1.5千米左右的两岸台地,以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均无法做到,加上前线战事紧急,时间上也不允许。
于是,史禄带领设计师继续溯湘江而上勘察地形,终于发现一片静水区——漠潭(今称分水塘)。这里海拔略高于始安水,只要在这里修筑一个低坝,即可将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再将始安水原有河道掘深拓宽,即可往漓江通航。而且渼潭水流平缓、江面开阔,可容纳多艘船只来往交会。史禄等人便决定在这里拦河筑坝。
中国资深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曾经指出:“这个选址是最佳的选址,我们哪怕用现代的仪器来测量,也是选择这里最合适。如果往下游走,距离虽然短了,但筑坝难度太大;如果再往上游走,渠道延长了,工程量也会加大,凿渠需要的时间也会延长。”
精当施工成经典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这是郭沫若对灵渠工程的客观评价。为了做到“工程精当”,灵渠的创建者史禄和工匠们付出了巨大心血,当时的主要工程包括:拦河坝、铧嘴、南渠、北渠、泄水天平5部分,这些是保障通航的基本条件。
开凿北渠。这是史禄创建灵渠的首要工程。为了拦河筑坝,先要做一条导流明渠,作为“湘江新道”,疏导海洋河70%的水流,排泄到下游的湘江河道,拦河坝工程才能围堰作业;此外,还要留出30%的水量流人南渠,沟通漓江,才能达到通航的目的。为了实现精确分水和平稳通航,聪明的设计师,经过仔细考量渠道宽度、深度和坡度等因素,将渠道开挖成宽约15米、深约1.8米,常年过水量约占海洋河水七成的规模,并利用“弯道代闸”技术,在直线距离1.8千米、落差高达5.5米的地段,设置两个大S形的大弯,延长了渠道长度,使上游进水口到下游入湘口两地之间的距离达到3.25千米,渠道坡降由3.1%降至1.7%,实现了在特定条件下南渠和北渠之间的“三七分水”,可谓精确控水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科技的最高水平。这条湘江新道,后世称之为“北渠”。
砌筑拦河坝。为了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引入漓江,史禄组织人力在渼潭江心建了一座拦河坝,用以壅高湘江上游海洋河水,使之分流湘江和漓江。拦河坝设计成一座自动泄洪的溢流坝,俗称“滚水坝”,目的是确保灵渠有1米~1.5米的最佳通航水位,让多余的来水漫过坝面,排入湘江故道,既可满足通航所需,又不至于给大坝带来威胁。因其“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称“天平坝”。为了减小上游洪水的冲击,设计师将拦河坝设计成人字形,故此拦河坝又叫“人字坝”。较长的一“撇”称为“大天平”,连接北渠;较短的一“捺”叫“小天平”,连接南渠。人字形大坝的尖端正对上游来水方向,既可减小上游河水的冲击力,又可增加泄洪面,保护大坝自身的安全。人字坝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知足常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加筑铧嘴。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字坝虽然减小了水流对坝体的冲击,但“人字”的顶端由于突出江心,很容易受到洪水威胁,为了保护人字坝顶端不受洪水侵袭,修渠人员在人字坝的顶端加筑一道石堤。这道石堤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对史禄修铧嘴有这样的描述:“禄始作此渠,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今为“大溶江”,漓江上源),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岭。其作渠之法,于湘流砂磕中垒石作铧嘴,锐其前,逆分湘流为两,激之六十里行渠中,以入融江与俱南。”铧嘴的修建,既可以保护人字坝,又可以辅助分水,让河水顺着铧嘴向两侧分流,还可以在两侧形成一片静水区,便于船只安全航行,避免直接撞上大坝。
开凿南渠。灵渠所在地区,地貌上,土岭、石山、河谷平原交错;地质上,石炭系、泥盆系和第四系互相穿插。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开凿一条山区越岭运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至少要四项主要工程:第一是打开飞来石附近的岩石阻隔。在南渠进水口下游500米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小石山,仿佛从他处飞来,人们称之为“飞来石”,自古流传着神仙从峨眉山背来巨石镇压猪婆龙的故事。其实,那里最初是一道连绵的岩石屏障,史禄要开凿南渠,必须打开这道天然屏障。第二是沿临源岭东麓至越城峤开凿渠道3000米,渠道内侧借助临源岭山脚为依托,外侧则将挖出的土石方堆成一道堤岸,然后人工夯实,用以防止渠水外泄,谓之“秦堤”。第三是挖开越城峤这座长约400米、高约20米的分水岭。第四是疏浚、拓宽始安水至漓江的天然河道约28千米。2000多年前的秦代,在工具简陋的情况下,这样的工程量可谓十分巨大。史禄组织士卒和民夫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硬是打通了这条长达30多千米的人工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设置泄水天平。灵渠所处的湘江流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旱两季水量变化极大,洪水季节,波涛汹涌,人字坝宣泄不尽的河水必然涌入渠道,对渠道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泄洪护坝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堤坝的安全,修渠人员在渠道上修建自动泄洪装置——泄水天平,现代水利术语叫作侧向溢流堰。目前已知最早的泄水天平在南渠进水口下游890米处,长42米、底宽17.6米,堰顶高1.2米、低于渠堤0.9米。每当渠道水深超过泄水天平堰顶时,渠水即排人湘江故道。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描述了泄水天平的作用:“自铧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许,有泄水滩。苟无此滩,则春水怒生,势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滩杀水猛势,故堤不坏,而渠得以溜湘余水缓达于融,可以为巧矣!”
史禄率领士卒和工匠,历经四度寒暑,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终于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湘江、漓江二水之间凿成一条运河,后世称之为“灵渠”。它连接了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联通了中国南方的水运网,秦军得到源源不断的粮饷补给和兵源补充,迅速统一了岭南。
作为创建灵渠这一伟大工程的总指挥,史禄功不可没。
严格监督铸辉煌
在秦代,国家治理采用法家“法治”和“重刑”的主张,以法为本、严刑峻法。在进军岭南的重大事件中,运河作为军事运输的主要补给线,其质量好坏足以影响战争的成败。灵渠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督十分严格,从设计、备料到施工、验收全过程,都由作为监御史的史禄严格把关。
灵渠两岸流传着一个非常凄美的故事,那就是“三将军”的故事。传说当年修渠时,由张、刘、李3位工匠先后负责施工。3位工匠原为结拜兄弟,老大张为、老二刘成、老三李义。监工官先命张为负责施工。张为率领民夫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多,渠道总算建成了,谁知大坝正式蓄水那天,刚建好的堤坝竟然抵挡不住巨大的水量而崩塌,河水又流进了湘江故道。秉公执法的监工官以施工不力为由,将张为问斩;接着,又命刘成负责施工。刘成带着众人披星戴月地辛劳工作,还改进了修渠的方法,好不容易把崩塌的堤坝砌起来了,而且修得更加牢固,将整个堤坝反复检查了几遍,才请求正式蓄水。谁知一试,渠堤又崩。监工官依律也问斩了刘成,命李义继续负责修渠。李义汲取前两位兄长的经验教训,再次改进施工方案,最后修成了渠道,实现了通航。当上司要奖赏李义的时候,李义却说,渠道得以竣工是在前两位兄长修建的基础上完成的,自己岂能独享其功?于是拔剑自刎。为了感念3位工匠修渠之功和义勇精神,人们将他们的遗骸葬于灵渠岸畔,“合葬东北山阳,三公一冢”。明代,皇帝敕封这3位工匠为“镇国将军”;清朝道光年间,兴安知县张运昭“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史禄是修灵渠的总指挥,又是负责监察百官的监御史,“三将军”的传奇故事既反映了3位工匠的义勇担当精神,也反映出史禄监督工程修建之严格。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3位工匠的建筑技艺无疑是精湛的,在前期工作中也是作出了贡献的,但是,律法严格,法不容情,史禄为了确保渠道的质量、为了统一岭南的皇命,最终还是作出了艰难的抉择,严格执法。正是由于史禄的严格监督,铁面执法,才确保了灵渠修建工程的高质量和整体进度。
水利明珠泽后世
史禄在当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而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灵渠,其选址之科学、设计之巧妙、施工之精当,都令后人叹服。灵渠集中了古代先进的航运技术和水利技术,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人的高超智慧,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其科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恰当的选址。史禄率领的施工团队克服了丘陵地貌对于渠道高差和流速带来的挑战,成功地找到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支流中距离较短的位置拦河筑坝、开挖渠道,将分属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沟通,成为连接两大不同水系的经典案例,也使灵渠成为世界山区越岭运河的代表作。
最巧妙的设计。灵渠的拦河坝设计为低水头的人字形溢流坝,既可以减小上游洪水对坝体的冲击力,又可以自动泄洪;人字坝的顶端加上一道铧嘴,在保护大坝的同时,还起到分水和导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