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哈密开发

作者: 李兴

左宗棠与哈密开发0

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是晚清时期少有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所取得的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便是规复新疆,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左宗棠在平定肃州“回乱”后,便开始谋划规复新疆事宜,哈密作为“嘉关锁钥、西域咽喉”自然成为他关注和经营的重点区域。左宗棠积极向清廷推荐并促成广东陆路提督张曜于同治十三年率“嵩武军”出屯哈密,鼓励和支持他在哈密采取各种举措,努力恢复经济社会生产秩序,取得了显著成效。左宗棠对哈密的开发和经营,不仅为后续西征大军征战全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对以后哈密经济社会、风土人情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光绪六年四月左宗棠不顾年老体衰,舆榇出行,驻节哈密近半年,在统筹全疆军政要事之余,亲自对哈密军事部署、农牧生产、水利屯田、商贸往来、交通运输及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和调整,使哈密经济社会生产迅速恢复,民族关系和谐,交通便捷,商贸繁荣,一举成为当时全疆的政治军事中心。文章总结左宗棠开发和经营哈密的思想和举措,以期对今天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促进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一标杆、两典范”的目标提供借鉴。

左宗棠开发和经营哈密是以规复新疆为目标的,早在平定甘肃“回乱”逐渐接近尾声之时,他便明确提出了规复新疆的具体方案,认为“目前要务在精择出关之将”。清军攻克肃州后,规复新疆的路线被打通,在清廷积极筹备和督促各军西进时,左宗棠作为负责督办粮饷转运事宜的陕甘总督,积极保荐自己的老部下广东陆路提督张曜率“嵩武军”出屯哈密,作为西征大军的先导。自1874年入驻哈密,到1876年离哈赶赴前线参战,张曜在左宗棠的谋划和指导下,从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哈密进行了开发和经营,不仅使哈密成为规复新疆的前沿堡垒和后勤基地,更为数年后左宗棠移节哈密、统筹全疆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874年张曜进驻哈密,1880年左宗棠驻节哈密,到1884年新疆建省后刘锦棠移驻乌鲁木齐,左宗棠及其后继者在哈密苦心经营长达十年之久,极大地推动了哈密农牧业、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哈密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哈密的文化源泉。

整肃军纪,积储粮秣

左宗棠在平定陕甘“回乱”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边塞用兵“在精不在多”,因为“道远运艰,不能用众”,更何况规复新疆,绵延数千里,粮草、军械等物资运输更是困难重重。因而左宗棠在规复新疆的各项准备工作中,特别注重两点:保持军纪和多方储粮。

一是实行“精兵”策略,加强对西征各路大军的裁汰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张曜率“嵩武军”驻屯哈密前,左宗棠便对“嵩武军”进行整编,并在该部到达哈密后,多次指示张曜要加强训练,保持良好的军纪。他郑重告诫张曜:“此次大军所至,非申明纪律,严戒杀掠不可。”哈密自1864年同治暴乱以来,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所剩各族居民“十不存一”,无论对官军还是对暴匪,哈密百姓均抱有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为此张曜谨遵左宗棠的指示,在哈密严格“约束各军,俾无扰累”,同时还率军积极帮助哈密地方各族居民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主动承担造桥修路等公共服务职能,赢得了哈密各族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为后续开发和经营哈密、迎接各路西征大军的到来营造了和谐的军民融合氛围。

二是积极筹措粮草,在哈密、巴里坤设立粮局,扩建或新建兵站粮仓设施。左宗棠深知粮草是西征胜败的关键,在“嵩武军”入驻哈密后,他便指示张曜仔细察看哈密已有粮仓,并勘察仓址,积极准备扩建、新建粮仓。如今遗留在哈密老城、巴里坤的清代粮仓遗址,便是那时修建的。据不完全统计,哈密、巴里坤等局在西征时期最多储存了约2000万斤粮食,确保规复新疆进程顺利开展。为广泛搜集粮食,左宗棠除在内地广设粮台采买粮食外,还注意收购哈密当地各族居民手中的余粮,以求节省运粮成本。在哈密采购粮食过程中,左宗棠指示张曜要注意处理好“军食”与“民食”的关系,认为“新粮订买已多,民间搜括殆遍”,若“夺民食以饷军,民尽而军食将从何出乎?”这充分反映了左宗棠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他不仅着眼于西征军粮,更从长远考虑哈密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只有在保障各族百姓自身生活的前提下,方可去采购他们手中的余粮,从而确保军粮可以连续采购,而不是竭泽而渔,这也是左宗棠经世致用思想在哈密的运用。

兴修水利,垦荒屯田

在多方筹措粮草过程中,左宗棠深切感到单靠征购是无法解决西征军粮问题的,必须在新疆开展屯田方可解决粮草问题。在张曜率“嵩武军”进驻哈密后,他立即指示张曜大力开展屯田事业,以资军用。张曜谨遵左宗棠的指示,在哈密积极修复或新建水利设施,推广军屯和民屯事业,为解决军粮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修复石城子水渠,倡修五道沟渠,为当地各族百姓“成数百年无穷之利”。哈密深处内陆,降雨稀少,农耕全赖水利沟渠,由于多年战乱,各族居民四处逃散,造成水利失修,土地荒芜。张曜派员对哈密水利设施多方勘察后,决定对年久失修的石城子渠进行大规模整修。为支持张曜修复石城子渠,左宗棠在西征费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拨付给他修渠经费40000两白银和100000条毡,确保石城子渠整修完成。在推进屯田事业的过程中,张曜坚持水利为屯田之本的理念,相继修建了五道沟渠,形成“哈密水利遂为各路之最”的盛况,有力推动了哈密屯田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是放宽借贷籽种条件,军屯民屯并举。张曜在哈密力谋屯田过程中,不仅组织军队进行屯田,更按照左宗棠的指示,给当地“缠回”发放赈粮、籽种和农具,鼓励他们开展农业生产,来年只需归还借贷籽种即可。为激励兵士奋力农耕,张曜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其核心条款便是“照粮给价”,即兵士所收获的粮食由军队按市场价统一收购,使兵士有利可图,从而较大调动了军队屯田的积极主动性。军屯连续两年获得了大丰收,相继开垦出约20000亩良田,极大解决了张曜所部的军粮问题。在军屯的示范效应和宽裕的借贷条件下,哈密当地各族民众纷纷从官府借贷所需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在满足自身生活所需的情况下,将所获余粮卖给驻军做军粮,并逐渐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军粮来源。另外,张曜根据左宗棠要求在屯田之余,采取多方举措大力振兴哈密畜牧业,其核心举措与推行民屯相似,向各族牧民借贷羊种,三年还本即可,不取息耗,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哈密农牧业逐渐恢复,商贸经济日益繁荣。对此,左宗棠不无得意地致函张曜,“惠哈密者,为国树屏藩省巨费,非公不肯任此,非弟亦不能成公之志”,这充分说明了左宗棠对哈密开发和经营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

造桥修路,畅通商贸

在筹粮、筹饷问题相继得到有效解决后,筹运成为困扰规复新疆顺利开展的最大问题,而且由于从陕甘运往哈密的运输线长达数千里,随着战事不断向西延伸,粮草、军械等军用物资的运输将越来越困难。

道路是长途运输的基础,经过多年战乱破坏,哈密交通路网被损毁殆尽,亟需得到修复和重整。哈密作为新疆的东大门,如何确保巴里坤和哈密之间的交通安全和畅通,使二者紧密相连,是能否把哈密打造成为清军规复新疆的坚固后勤基地的重要条件之一。巴里坤与哈密之间虽只相距300余里,但横隔东天山,运输十分不便。在进驻哈密后,张曜便率军北上东天山,克服重重困难,凿山开路,立石贯木,建桥梁,安护栏,最终修成一条大车驼马均能顺利通过的山路。为此,左宗棠特撰写《天山扶栏铭》以勒石记功。

左宗棠提出采取“节节转运”的运输方式,在关内以车运为主,在关外以驼运为主,同时提出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只靠官府运输,还得大力组织民间运输,认为“转运一事,固非藉民力不可”。因为民间运输工具都属于私人所有,在受雇于官府运输军用物资时便会格外珍惜,从而节约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左宗棠在交通运输上的设想经张曜之手很快在哈密推广开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交通路网的逐步完善和军需物资运输的订单,直接刺激了哈密民间交通运输业和长途商贸往来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哈密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之间路网的重新开通和连接,大批来自天津、山西、陕西、湖南等地的商贾蜂拥来到哈密,为“赶大营”在哈密的繁荣昌盛提供了条件,间接带动了哈密当地商贸市场的恢复和繁荣。

植树造林,推广蚕桑

在开发和经营哈密过程中,左宗棠下令西征各军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广泛开展“绿化”事业。在驻节哈密期间,左宗棠发现哈密乃至全疆桑树较多,适宜发展蚕桑业,便积极把内地蚕桑、丝织等技术在哈密等地推广开来,以解决哈密各族民众的生业问题,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繁荣。

一是在平乱过程中下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在平定陕甘“回乱”之初,左宗棠便下令军队在行军道路两旁均栽种树木,从陕西经河西走廊一直延伸至哈密,形成了一条万里“绿带”,十分壮观。这些树木没有硬性规定,而是根据西北各地的气候环境条件自行选择,大都以榆树、柳树、杨树为主。张曜率部进驻哈密后,根据哈密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令大军在道路两旁遍植柳树。左宗棠移驻哈密后,更是将柳树种植于哈密角角落落,形成了一片片柳树林,时至今日仍有218棵柳树生长在哈密大地,这些被称为“左公柳”的树木已成为哈密著名的爱国主义标识,它们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左宗棠开发哈密、驻节哈密的历史故事,成为新时代文化润疆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二是左宗棠在了解到哈密气候环境适宜桑树生长后,便从江浙一带招募熟练养蚕工匠赴哈密传授经验技术,并进一步把内地缫丝、织造等技术通过内地南方工匠在哈密传播开来。百年之后,在哈密丝织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吾尔族刺绣闻名遐迩,独具特色。现代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左宗棠当初在哈密引进和发展丝织业的初衷,已成为富民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更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文化特征,是哈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物化象征。

左宗棠对哈密的开发和经营,根源于他的经世致用思想,特别是他的“恤民”本色,在指示张曜放宽农牧业借贷条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实现规复新疆的宏伟目标,面对哈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残破凋敝的经济,他从军事角度入手,修建粮仓兵站、修复水利设施、大办军屯、造桥修路,进而延展至民生领域,振兴农牧业,扶持交通运输业,引进蚕桑业,并在生态环境上推行植树造林,开展“绿化”事业等。上述各项举措最终使哈密成为全疆最先从同治暴乱之中恢复生产和繁荣发展的地区,奠定了哈密在新疆建省前作为全疆政治军事中心的物质基础。左宗棠规复新疆的历史功绩,对哈密开发所付出的心力和智慧永远值得各族人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