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理优势的海城市行政建制长久保留的原因
作者: 柳丁心
据鞍山市的行政区划沿革可知,海城市是鞍山地区现存县级行政机构中行政建制最为悠久的一个,自古以来,其行政建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文章基于海城市的地理优势,探讨海城市行政建制得以长久保留的原因。
鞍山市的行政区划沿革
鞍山市,是辽宁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省中部。东部、北部与辽阳县为邻,东南部与凤城市、庄河市毗连,南部与大石桥市接壤,西部与盘山县、辽中区交界。下辖地区分别为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及岫岩满族自治县。
战国时期,今鞍山地区属于燕国辽东郡。及“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秦朝统一天下,设郡置县,其地开始纳入全国行政区划。
西汉时期,属于幽州辽东郡,今鞍山市境内置安市、新昌和险渎等县,分别治今海城市营城子、海城市向阳寨和台安县孙城子。东汉时期,今鞍山市境域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当时县治的设立,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鞍山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国时期,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阳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西晋时期,属辽东国。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其后一度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部分境域则为北燕所管辖。
隋朝时,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初,今鞍山市大部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唐平高句丽后,今鞍山地区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之。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安市州,治今辽宁省海城市营城子。
辽时,属东京道辽阳府。《辽史·地理志》对“海州”有以下记载:“海州,南海军,节度。本沃沮国地。高丽为沙卑城,唐李世勣尝攻焉。渤海号南京南海府。叠石为城,幅员九里,都督沃、睛、椒三州。故县六: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皆废……因尽徙其人于上京,置迁辽县,移泽州民来实之。户一千五百。统州二、县一。”
由此可知,此时的海州,地处南海军的管辖范围,并设有节度使一职来管理此地。从历史渊源来看,海州原本是沃沮国的领土。在高丽时期,这一地区被称为沙卑城,并且唐朝名将李世勣(即李靖)曾经攻打过此地。到了渤海国时期,这里被命名为南京南海府,显示了其在渤海国中的重要地位。
海州的城区面积约九里之广。此地作为都督府,统领沃、睛、椒三个州并设有六个县,分别是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但这些县名现都已废弃,不再使用。
在太平年间,海州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延琳发动了叛乱,但南海城坚守阵地,使得叛军长时间无法攻下。最终,其他部落的酋长被擒获后,叛军才投降。由于这次叛乱,海州的居民被尽数迁徙至上京,随后在原地设立了迁辽县,并将泽州的居民迁移至此,以充实人口。
在人口方面,当时海州地区的户数记录为一千五百户,这是衡量当地人口规模和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行政设置上,海州下辖两个州和一个县,构成了其基本的行政管理体系。
金朝时期,根据《金史·地理志》记载,“澄州,南海军刺史,下。本辽海州,天德三年改州名。”即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州改名澄州,治所设在今海城市,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
元朝时期,今鞍山地区分属辽阳路和广宁府路,但是境内无县治,只有巡检司等派驻机构。
明朝时期,鞍山地区归今辽宁省地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管辖,《寰宇通志》卷七十七《辽东都指挥使司》记载:“海州卫指挥使司:国朝洪武九年置卫。”同时,《辽东志》卷一《地理·沿革》也指出:“海州卫:本朝洪武初平辽东,九年革州县设卫。”由此可知,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置海州卫,治海州故城(今辽宁海城市)。
清朝时期,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改海州为海城,治所设在今海城市,隶属辽阳府管辖;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置岫岩厅,是今岫岩满族自治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改置岫岩州,1913年改为岫岩县,至今。
中华民国时期,今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辽阳县、海城县;今海城市境域为海城县。1985年,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至今。
经过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在鞍山行政区划沿革历史中,海城市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海城市本身的地理优势息息相关。
海城市的地理优势
海城市,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北靠鞍山和省会沈阳,南邻营口、大连,东接本溪及边境城市丹东,西与盘锦隔河相望。海城市下辖孤山镇、接文镇、英落镇、西柳镇、南台镇、牛庄镇、腾鳌镇等21个镇。
现代地理研究表明,海城市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南、向西北倾斜。海城市境内有太子河、浑河、大辽河纵横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杨柳河、八里河横贯东西。海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达40余种,是世界上菱镁、滑石探明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在古代,适合建城的地形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靠近水源。水资源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还可以用于农业灌溉、交通运输以及军事防御。因此,靠近河流、湖泊或其他水源的地方往往成为建城的理想地点。
其二,地势平坦。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它便于修建道路、房屋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时也有利于农业耕作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平坦地形还便于军队的集结和调动,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其三,易守难攻。古代城市往往需要考虑军事防御。因此,那些具有天然防御屏障的地形,如山地、丘陵或河流环绕的地方,往往成为建城的理想地点。这些地形可以有效地阻挡敌人的进攻,为城市提供安全保障。
其四,自然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例如,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等,都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古代建城时考虑的重要地区。
再将以上方面与海城市的地理条件进行对照。
首先,关于海城市的水源,“本境川流以辽河为最,其余注辽沟河无虑数十处,均分列于左”,据《海城县志》的记载可知,海城境内有辽河“源出长白西北……入本境东南行六七十里经三岔河口与北来之浑河太资河蛤蜊河会”、浑河“源出长白纳绿窝集中西北流入英额边门东流绕省城之西南折至辽阳小北河与太资河会合流至小河口入本境”、蛤蜊河“由辽阳至三尖泡西入本境,南行六七十里至黄土坎与浑河会”、杨柳河“其源出岫界分水岭与县境之云峯岭栗子园三水分流至析木城合”、八里河“源出东南水泉麓”、上夹河“源出正南盘岭”、转乡河、鞍山河“源出东北双塔岭北流至文洞寨折西行八九十里至小河口入里辽河”、前五道河“源出台沟向西流百余里至开河城注入里辽河淤泥河”。
关于海城的地势,《海城县志》有如下描述:“本境东部多山,西部多水,中部北部地势平衍,为本境农业地。山险如云,峰岭扼东西孔道,小孤山为南北要冲,均为战守必争之地。附城各山,四隅分峙,可为犄角之用。城内厝石山,俯视附城屯堡,历历在目,居高临下,形势占优胜地位。”这段话说明了海城市的地理布局:西部河流众多;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地势相对平坦,更适宜农业耕作;东部主要是山区,地势险峻,山峰林立,这些山岭和高峰扼守了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还提到了名为“小孤山”的地方,它位于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键性,这里成为战争或防御时双方必争之地。城市周围的各座山峦,分布在城市的四个角落,形成互为犄角的态势。这种地理布局有助于城市的防御,敌人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受到其他方向防守人员的制约。同时,城内的另一座山——厝石山,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及其周边的军事据点,视野清晰,一览无余。这种居高临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军事或战略考虑来说,海城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而显得尤为重要。
海城的自然资源较丰富,“金东南山中多产,煤东南山中多产,盐田庄台海滨多产之,硷二界沟有硷场产额极旺,硝牛庄居民以硷土熬之”。海城市境内不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土地也较为肥沃,《海城县志》的“土宜”部分详细记录了海城的土地状况,其中不乏“含滋养料甚多”“其土坟垆地滘河黄壤土膏肥沃”之语。
综上所述,海城市的地理条件与古代建城的理想地形特点高度契合。其境内河流众多,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中部和北部地势平坦,适宜农业耕作和城市建设;东部山区地势险峻,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此外,海城市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地理条件使得海城市在古代具备了建城的优越条件,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