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的教育思想概述及启示
作者: 贾成柏 廖凯旋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早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就明确地定义了种种教育规律,众多的理论观点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其部分理论观点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墨子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进步,建立一个“非攻”“兼爱”的理想社会。墨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论时至今日依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深入理解和适当应用墨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提供帮助。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文化和思想高度繁荣的时期,那就是百家争鸣时期。这个时期不同流派的学术群体相互交流辩论,其中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为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就是墨子,其理论思想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学派的理论思想较为先进。如今对墨子的教育思想已有研究并探析出了当代价值,同时对墨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也有过相关的论述研究,其能为我国的德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墨子本人是个能工巧匠,善于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其教育实践方面的思想依然值得借鉴;此外,从墨子的教学内容出发,全面分析墨子的教学内容,发现墨子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墨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兼爱”是墨子思想中的核心,其作品就能体现这一思想。《墨子》主张全天下所有的人没有差别的互爱。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墨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一个不注重身份、地位、财富而互相爱护的社会,这种爱人思想体现了浓厚的平等色彩,符合小生产者阶级的利益。对于逃离奴隶制制约的小生产者而言,他们心中渴望在当时社会上有着一定的身份地位,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爱”。这一观点说明了墨子的思想对于广大平民有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广大生活贫困的小生产者,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同时,这也有利于他们在动荡的时代生存下去,墨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大多数平民百姓的认可。
“兼爱”思想也体现了墨子希望整个社会各阶级之间平等互爱。全社会不分高低贵贱地共同得到利好,就是墨子心中理想的社会。而墨子也曾对社会动乱的原因进行了推理分析,认为其源头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做到兼爱。墨子认为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的背景下,要通过“兼爱”来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完成解救黎民于水火的政治愿望。
墨子的教育理论更符合平民的利益,在人性观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即在墨子眼中,人性并非先天就具备,就好比待染的素丝,会变成什么颜色就看其会被什么颜色的染缸所染。可见,墨子认为待染的素丝可以比作刚出生的人,成为什么颜色的染丝要看染缸的颜色,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环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教育理论在承认人具有潜力和可塑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环境的作用。这种后天环境决定人的思想相较于当时的“先天论”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思想,肯定了人性的平等,有利于提高当时出身寒微的小生产者的地位。总之“素丝说”突出了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重要性。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和“素丝说”的教育理论,使得他的教育目的相比于同时期其他教育家有着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贤士”为目的。“贤士”也可称之为“兼士”,而要成为一名“兼士”需要具备三个基础条件,分别是高尚的品德行为、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三个基础条件又分别代表了墨子对道德的要求、对逻辑思维辩论的要求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这是墨子心中理想社会中每个人的理想人格品质,也说明了墨子所期望培养的人才是比较全面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方面的。
《墨子》中记载:“两轮高,两轮为輲,车梯也。重其前,弦其前,载弦其前,载弦其轱,而县重于其前……若夫绳之引轱也,是犹自舟中引横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墨子制作了一个四轮车梯,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其中包含某些物理学原理,即用绳牵着车梯行走,就如同用绳牵着舟前行,原理是一样的。墨家在先秦时期是显赫一时的学派,在开门授徒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墨子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而且还能够从中总结出科学经验和定理,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形成一套较为独特而又实用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墨子的教育方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我国教育历史上,墨子总结自身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首创“学必量力”这一教学方法。墨子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人,在做某一件事之前都应该先衡量自己的力量,根据事情的难度,在综合分析后,再去做某一件事,即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体现了量力性原则。墨子还认为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西方直到近代才由夸美纽斯提出量力性原则,比墨子晚了两千多年,可见墨子这一教育方法在当时是先进的。
墨子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优势,要发挥利用好这一文化优势,增强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墨子作为先秦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其理论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加以实践。墨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包含一定的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足见墨子思想的研究价值。但是两千多年来,对墨子学术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少,直到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才逐渐有学者进行研究,毕沅、梁启超和严复等人对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梁启超,在墨学研究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他的《梁启超全集》中有许多有关墨子的作品,对墨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墨家学派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国家观指的是对国家及其事务的看法和观点。而墨子的教育思想恰恰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国家观教育提供帮助。墨子希望的社会是国富民安,有法律秩序,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墨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创立一个兼爱的平等社会。为了完成这个政治理想,墨子以培养“兼士”为目标。上文曾提及墨子主张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行为、语言表达的技巧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中德行最为重要,墨子认为即便一个人有着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高超的技艺,如果德行出了问题,那么也不能给社会带来正向的发展,反而会带来反作用。
在教学实践上,墨子创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文、理、工、军等各种科目的综合型学习场所,这里不仅可以学习理论上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学习各种方向的专业实用知识,可以说墨子创立的综合型学习场所是现代社会中职业技术学校的雏形。墨家培养人才的方向比较宽泛,能够结合受教育者自身的天赋特长和实际的生活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受教育者可以将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从中也可以看出墨子十分重视实践。墨子还希望每个有自己天赋特长的人,都可以在社会上找到相应的职业和岗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发挥天赋特长,做到人尽其才。墨子对待创新的态度与孔子截然不同,孔子认为古人的见解要继承吸收,自己不能在主观上随意创作,要相信并爱好古人的观点和事物。而墨子认为不仅要学习古人的知识,更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运用。墨子在学习的基础上有着许多创新,例如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总结出了许多光学的相关理论。由此可见墨子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着先进性,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也应该贯彻落实墨子的这一思想理论。
墨子在长期讲学和传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也有着许多理论层面的启示。墨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众多贤才能士,那么国家治理将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一个国家贤才能士不足,那么国家治理的成效并不会太好。从中可知墨子看到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关于教育的目标,墨子提出了培养“兼士”。这与我国现代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我国主张培养手脑并用和知行合一的人才,而不是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读书机器。所以在我国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引入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培养受教育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逐步培养受教育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
墨子的“素丝说”理论对现代教育理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素丝说”认为:“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意思是说即便是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后天的影响。受到后天影响的不单单是政务繁忙的一国之君,平民也不例外。墨子认为平民阶层也是会受到后天的影响的,所以无论身份尊卑,都会被后天教育所影响,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如今我们国家也重视教育,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已经在现代社会基本普及,所有适龄学生都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在对现代教育方法的启示上,墨子充满了责任心和理想的劝学方式值得钦佩,也值得在现代教育中借鉴。首先,要给受教育者讲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既有利于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其次,墨子重视实践的方法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各级学校都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脑海中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墨子的思想作为泱泱华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是可以得到很多仍然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的思想精华的。尤其是墨子的教育思想,涉及多个教育方面,能够为现代教育提供许多经验和方法。墨子的思想不仅在教育上意义重大,诸如“兼爱”和“非攻”等思想还对如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一定的借鉴价值。其许多思想内涵如今依然可以为我们建构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而且墨子的大部分思想放到现代社会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