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历史故事融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
作者: 桑沙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这一背景下,讲好新疆历史故事,让历史“发声”、文物“说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新疆丰富的历史人物、出土文物、遗址、石窟壁画、典籍碑刻、地名由来,讲好这些历史故事,可以起到正本清源、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及新疆历史的作用,利于树牢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五个认同”,更好发挥地方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引导价值。
历史的分类可以按地域、学科、种类、时代等划分。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分七章,按时间顺序讲述从先秦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地区历史,每章有六个固定板块,系统阐述新疆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始终如一与中原政权同根同源、同呼吸共命运。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新疆历史故事种类众多
按照故事来源划分,有典籍图书、遗址、各类出土文物、人物、碑刻、壁画等。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居住着塞人、月氏人、汉人、乌孙人等,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在课程第一章第二节讲西域早期社会组织时,教材提到史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三十六国”,详细说明了“城郭诸国”与“行国”的区别及具体举例,还指出有27户194人的“单桓”就在今昌吉州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史籍《后汉书·西域传》、楼兰遗址都可以作为新一节课程内容引入的新疆历史故事。教材引用典籍种类,中、外均有使用,如《汉书·西域传》《史记·匈奴列传》《资治通鉴·晋纪三》《宋史·高昌传》《元史·太宗纪》《清实录·世宗实录》《马可·波罗行记》等引用较多。仅第二章第一节即引用典籍出处16条,全章有72处使用不同典籍。
图片故事丰富多彩。课程使用插图近200幅,为形象理解上述久远的“城郭诸国”贴出了若羌的楼兰遗址图示,此外若羌的罗布泊太阳墓、富蕴的唐巴勒洞岩画、鄯善墓地的萨满干尸、拜城克孜尔石窟、吉木萨尔北庭西大寺佛像等均采用实景图片。第二章第五节则展示了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纳的西凉文书《秀才对策文》、出土于吐鲁番的晋代写本《三国志·孙权传》、出土于楼兰的汉文《医方残简》和《丸药下方》残片。地图方面,如《三国时期全图》《辽北宋时期全图》等。关于织锦刺绣图示,如出土于民丰尼雅遗址的“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残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出土于阿拉沟的“凤鸟纹刺绣”等。
人物故事立体饱满。第一章第二节汉朝统一西域部分,2000余字正文内即讲述汉武帝、张骞、霍去病、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常惠、冯嫽、郑吉、王莽、刘秀、窦融、班超、陈睦、耿忠等一众人物,详细梳理了西汉休养生息后开始对匈奴反击,联系西域诸部,逐渐设立“河西四郡”,又联络乌孙,逐步建立西域都护府,再到东汉与西域“三绝三通”的历史。再如第四章第二节“西域地方政权的中国一体认识”中,讲到于阗王尉迟僧乌波、罗厮温等历史人物。
此外,书本外的新疆各地的历史建筑的材质、结构、色彩搭配等也反映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过程,不同民族聚居的地理位置、长相特点、特有的饮食和生活习俗等也诉说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事。新疆各地大、小博物馆、展览馆内也有大量化石、标本、民族服饰、工艺品、雕塑、画作等,成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新疆历史故事的来源。
新疆历史故事在地方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
激发学生地方史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能。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动力。新疆历史故事种类丰富、类型多样,看得见、摸得着。以人物故事为例,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强烈的情感张力,为学生创设了充满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在传统的新疆地方史教学中,学生往往面临大量抽象的历史概念、复杂的历史事件序列与枯燥的史实罗列,容易产生学习倦怠与认知障碍。而新疆历史故事的融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如“西辽统一西域”一节中,高昌回鹘政权、于阗王国、喀喇汗王朝,对于高中阶段没有接触新疆地方史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回鹘首领仆固俊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西征征服高昌,于阗王尉迟胜率兵帮助唐朝平叛等故事,并在故事与历史知识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疆地方史的内在动机,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来。
促进历史知识理解与记忆。新疆历史故事融入地方史教学,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学习新疆地方史知识时的认知负荷,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东汉“西域三绝三通”的故事为例,从公元25年到公元125年间,东汉三次恢复对西域的管辖的复杂历史事件,如果以传统的线性叙事与抽象概念讲解方式呈现,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分散的信息片段,容易导致记忆困难和理解困难,而如果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展开,比如光武帝、河西大将军窦融、假司马班超、班勇等,将历史人物的个人故事与特定历史情境联系起来,那么事件关系便得以清晰呈现。学生能够将琐碎历史知识点联系为一张知识网,使学生在面对相关历史问题时能够迅速激活知识网,准确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解答。
在讲到清朝统一新疆后的开发与建设时,水利开发是其中重要一项,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技术运用和水资源的分配管理。加入新疆历史故事“林公渠”“林公井”,讲述林则徐捐资认领乌苏大渠水利工程中最难的龙口工程和推广“坎儿井”达到增加灌溉面积,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增进“五个认同”与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和新疆历史,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设《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的意义。新疆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正本清源、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提供了平台。众多新疆历史故事,如“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记录了汉朝刘平国将军带领各族人民在今新疆拜城县黑英山稽查过往旅客的事迹,此碑刻直观反映了汉朝管理西域后为保障交通采取的措施,也更加印证汉朝对西域的管辖,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喀喇汗王朝的钱币上有“桃花石”“秦之王”“秦与东方之王”的称谓,体现了喀喇汗王朝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西域部族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印证“西域各地方政权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从来没有自外于中国,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始终如一”。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衣着为胡风的《伏羲女娲图》,说明当时新疆各民族在祖先认同上与中原地区达到了高度统一。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写成了《农桑衣食撮要》,总结了中原和西北地区各民族的生产经验,为我国农学增添了新的价值,这种认同与国家意识的表现,有助于培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地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每章结束附有问答题,如“唐朝是如何对西域进行治理的”“举例说明五代宋辽金时期西域地方政权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等。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外,还要求论从史出,考查学生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新疆历史故事诸如人物故事的加入,使史实框架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强化记忆,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判断力。
对知识缺乏系统掌握,出现时空错乱情况是学生学习地方史的常见症。以新疆地区经济变化为例,秦汉时期新疆地区经济结构与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在作物种类、手工业成就、屯田类型与分布、水利建设状况、畜牧业分布及数量,以及与中原经济往来密切度上有鲜明差别,学生对“均田制”“租庸调制”记错年代背景,记不清白氎是哪个时期成为重要的贡品,粟特商人哪个时期开始活跃,铜钱是什么时期成为吐鲁番主要流通货币。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书记载史料、出土钱币、典籍记载为故事来源,以故事形式讲述每个时期经济特点,加深记忆,并以“不同时期经济作物有哪些”“如果穿越历史,我们能吃到什么蔬菜”“屯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表现”为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梳理各易混淆知识点,形成清晰条理脉络,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史料总结运用能力,又让其正确认识历史史实,达到这门课的学习目的。
综上所述,新疆历史故事融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与教学价值。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策略的学术内涵与实践意义,充分利用资源探索新疆历史故事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应用路径,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与教学评价的全过程。教师要通过对新疆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述与深度解读,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领略新疆历史文化魅力,培育学生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与卓越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为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协同创新,整合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资源与研究方法,不断完善新疆历史故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新疆地方史教学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