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作者: 张嘉会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建设受到重视,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难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而公共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的文献资料,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共图书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组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如展览、讲座、工作坊,面向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以及保护方法,能够在全社会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新风潮。文章从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入手展开分析,探究有效的传承路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其类型众多、形式多样。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尊重过去的同时对未来负责。在实践中,公共图书馆从多角度着手,构建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平台,组织多元化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并应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将难以用文字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音频的形式保留,循序渐进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渠道和范围,能够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数字叙事能力有待加强。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其多依赖传统的展览和讲座形式,非遗保护工作形式的单一、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究其根本在于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叙事能力有待提升,其无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非遗保护工作,无法激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其中公共图书服务体系中缺乏多媒体材料,限制了信息的有效传递,无法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故事,导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存在诸多阻碍。
推广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时期下,公共图书馆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因推广传播手段单一而导致保护与传承工作收效甚微。在调研中能够了解到,公共图书馆多借助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宣传非遗活动、普及非遗知识,此类传统的传播渠道有着一定的受众群体但是较为局限,难以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当代年轻人多借助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资讯,而公共图书馆在此类平台中尚未涉足,大大减弱了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遗活动。
资源建设有待全面整合。在调查研究后明显发现,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其中资源建设亟待全面整合。虽然多数公共图书馆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但是资源建设的整合多处于初步阶段,并未形成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机制。图书馆能够针对特定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数据库,但是对数据资源的整合处于孤立状态,缺乏有效的联结。另外,公共图书馆所整合的数字资源中,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远远不够,导致本地珍贵的文化记忆面临被遗忘的风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会产生阻碍作用。
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运用数字技术整合资源。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重视,而公共图书馆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从整合非遗数字资源着手加强资源库建设,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能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新路径。数字人文技术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公共图书馆借助数字技术预处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转化为易于访问和使用的数字资料,在保护珍贵遗产不被遗失的同时,便于公众接触学习。在此期间,公共图书馆搭建数字人文平台,整合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识别、分类和归档,进行全面数字化的保护,能够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便于后续宣传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智能图书馆,应用新技术实现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效化的阅读体验,使其借助智能检索系统快速查找非遗资料,并通过在线预览与互动,分析探讨非遗文化的保护现状,并提出整改建议。这在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能够提高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
采取数字叙事方式传承。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加快了行业改革创新的进程。而公共图书馆肩负着社会发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高使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采用数字叙事方式传承并保护非遗文化,能够弥补以往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疏漏,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加深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公共图书馆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虚拟展览空间,在展览空间中引入音频、解说视频资源等丰富的多媒体元素,使参观者身临其境感知传统工艺与了解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这带给观赏者沉浸式的体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其接触到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感知文化的魅力。在此期间,公共图书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构建系统化的数据资源库,便于研究人员快速检索资料、辅助普通读者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资源,能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创设良好的条件。在此期间,公共图书馆采取数字叙述方式传承并保护非遗文化,能够使得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文化保护融入日常工作。公共图书馆业务广泛,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共图书馆将非遗的保护工作与图书馆日常工作相结合,在图书馆日常阅读、数字素养培养以及志愿者服务中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构建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实现非遗保护的常态化。在此期间,图书馆紧扣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其中学习非物质文化知识,借此拓宽公众的知识面,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公众在图书馆中接触了解有关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在非遗文化遗产数据库中查询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为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宣传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图书馆中进行现场演示和教学,让公众参与其中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寻找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整理与非遗相关的资料、制作非遗宣传品,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志愿者对非遗文化价值的理解,同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培育推广非遗文化品牌。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区的文化名片,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公共图书馆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邀请专家参与其中开展专题讲座,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在此期间,公共图书馆借助数字化处理技术优化非遗项目的呈现方式,以更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及活动品牌,如围绕特定的非遗项目设计制作相关的衍生品,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公众的眼球促使其参与非遗的保护。在构建非遗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融入品牌故事,挖掘并展现非遗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社会价值,以此为宣传点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提高公众对非遗产品的好感度,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增强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借助数字化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传播非遗知识及其最新动态,联合多方力量进行联合营销,如发布高质量的内容视频、图文资讯,扩大非遗品牌的影响力,促使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能够将非遗重新映入大众的视野。在此期间,公共图书馆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发挥自身的文化教育职能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促使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其中,借助学习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传承人是非遗的传递者,需了解并掌握非遗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群体的注意力被五花八门的互联网信息所吸引,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在宣传推广非遗文化的同时,面向年轻群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培训课程中加深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循序渐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且掌握一定技能的年轻人,鼓励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除开展公共培训活动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联合学校,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入了解和学习珍贵的文化遗产,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有所提升,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保护被提上日程,而公共图书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多种宣传、推广手段,能够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如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整合文化资源,采取数字叙事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解读。在此基础上健全非遗保护服务体系,从培育推广非遗文化品牌着手,构建文化品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重视培养非遗传承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