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面网纹盆看史前艺术的抽象与具象表达
作者: 樊晓丹 闫韵竹
史前艺术是人类艺术的起源,对理解人类文化发展意义深远。人面网纹盆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重要遗存,为研究史前艺术提供了关键实物资料。文章通过对其细致观察分析,深入探究其艺术特征、抽象与具象表达、文化内涵及对后世艺术的影响。研究发现其材质、造型与纹饰体现了抽象与具象融合,反映图腾崇拜等文化内涵,且对后世艺术题材与形式影响深远。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史前艺术,为现代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艺术研究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人面网纹盆作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它以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展现了史前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研究人面网纹盆,不仅能深入了解史前艺术的发展脉络,还能为现代文化传承与艺术创作提供借鉴,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古老的史前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人面网纹盆的整体外观(如图1所示)和独特造型展现了史前艺术魅力。
人面网纹盆的艺术特征
人面网纹盆采用质地细腻的陶土精心烧制而成,整体呈现出柔和的色调,这不仅赋予了陶盆独特的视觉质感,也反映出当时制陶工艺对材料选择与烧制火候的精准把控。其造型简洁而规整,敞口、深腹、圜底的设计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实用需求,又为纹饰的绘制提供了理想的平面空间。盆的边缘线条流畅自然,与内部图案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盆内侧的纹饰布局独具匠心,两个人面鱼纹与两个渔网纹间隔排列,形成一种旋转对称的构图模式。这种对称布局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蕴含着史前人类对平衡、秩序与和谐的独特理解。每一组图案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通过线条的穿插与形状的呼应,使整个盆内壁形成一个有机的视觉整体。在纹饰的构成元素方面,线条的运用精妙绝伦。或粗或细或直或曲的线条相互交织,勾勒出人脸、鱼纹与渔网的轮廓与细节,既表现出物象的形态特征,又传达出一种灵动而富有韵律的节奏感。
人面网纹盆的抽象与具象表达
具象表达:自然物象的生动再现。人面网纹盆在具象表达自然物象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人脸描绘上,其五官刻画清晰可辨,眼睛以两条直线呈现,仿若处于闭目养神之态,鼻子以简洁线条勾勒出鼻梁与鼻翼形状,嘴巴微微张开,似在讲述史前故事。尽管与现代写实绘画相比,其五官组合及比例略显古朴简化,却依然生动展现出人脸的基本特征与神态,体现史前人类对自身形象观察与认知的初步成果。
鱼纹于盆中占据重要地位,具象表达极为鲜活。鱼身形态借流畅曲线描绘得仿若真实,从鱼头至鱼尾比例自然协调,鱼鳍和鱼鳞细节处理细腻入微,部分鱼纹甚至清晰呈现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动态感,这既反映史前人类对鱼类生物特征的深入洞悉,也暗示鱼在当时人类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渔网纹通过线条交织排列呈现具象形态,横竖交错线条构成规则网状结构,逼真模拟出渔网实际形状与编织纹理。此描绘方式不仅表明史前人类对生产工具的熟知与重视,更从侧面体现当时渔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借助对人脸、鱼纹和渔网等自然物象的具象描绘,人面网纹盆生动呈现史前人类生活场景,让人直观感受到其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与互动,从图2所示人面网纹盆内侧纹饰细节中,可看到自然物象具象特征的生动展现。
抽象表达:自然物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人面网纹盆在抽象表达层面,展现出对自然物象高度概括与提炼的独特艺术手法。
对于人脸形象,在已有具象描绘基础上,经历显著抽象简化过程。复杂面部肌肉纹理与毛发细节被剔除,五官转化为简洁几何形状。眼睛简化成线,鼻子变为三角形或直线,嘴巴以留白形成几何图形呈现。此抽象简化并非毫无依据,而是精准提取并强化人脸最具特征元素,进而塑造出极具形式感与符号性的艺术形象。它突破个体外貌简单复制局限,成为代表人类群体或特定精神内涵的象征符号。
鱼纹亦经历抽象转化。鱼的身体形状被提炼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组合,鱼鳍与鱼尾曲线简化为直线或折线。这种几何抽象不仅让鱼纹形式更为简洁直观、易于辨识记忆,且赋予其超越自然形态的永恒与神秘特质。通过将鱼纹抽象为几何形状,史前人类将对鱼的直观认知提升至抽象概念层面,使鱼纹成为可传递深层次文化信息的艺术语言。
除单个物象抽象处理外,人面网纹盆纹饰整体进行抽象整合。各图案元素借助线条连接、形状呼应与空间分割,构建有机抽象关系网络。如人面与鱼纹可能通过共用线条或相似形状设计,暗示二者内在联系或神秘关联。渔网纹作为背景或框架元素,将人面与鱼纹纳入统一视觉秩序。如此整体抽象整合使盆内纹饰不再是简单的物象堆砌,而是具有内在逻辑与精神内涵的艺术整体。这种抽象表达反映出史前人类的独特思维模式,为研究其文化认知提供重要视角。
人面网纹盆的文化内涵
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人面鱼纹的独特图案设计强烈暗示了史前人类对鱼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之心,鱼作为一种易从水中获取的食物来源,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意义。人面与鱼纹的结合可能象征着人与鱼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也许是人类对鱼的灵魂或神灵的崇拜与祈求,希望通过这种象征性行为获得鱼群的繁衍与渔业的丰收。这种图腾崇拜不仅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更深刻地影响着史前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
生死观念与丧葬习俗:人面网纹盆作为埋葬儿童用的瓮棺盖,承载着史前人类的生死观念与独特的丧葬习俗。在史前文化中,儿童的夭折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事件,人们通过精心制作的瓮棺与装饰有特殊图案的棺盖,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关爱,同时也寄托着对来世的美好期望。人面网纹盆上的图案可能被认为具有保护逝者灵魂、引导其进入来世的神秘力量。这种体现生死观念与丧葬习俗的文物,不仅反映了史前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也为人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结构与人类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反映:人面网纹盆中的抽象与具象表达,深刻反映了史前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模式。具象表达展示了其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知能力,能够准确地捕捉并描绘出自然物象的形态特征。而抽象表达则体现了其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提炼与概括能力,能够超越具体物象的表象,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与象征价值的艺术符号。这种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是史前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试图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也为后世人类的艺术创作与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面网纹盆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具象表达的传承与拓展:人面网纹盆的具象表达在艺术传承与拓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后世艺术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
在传统绘画领域,其具象元素为人的创作提供丰富素材。诸多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借鉴了人脸、鱼纹及渔网等元素,并进行创新拓展。花鸟画与山水画中对鱼类形象的刻画以及对物象中网状纹理(如渔网、竹编等)的呈现,均可在史前艺术相关元素中找到源头,为传统绘画题材的丰富性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民间艺术范畴,人面网纹盆具象表达的影响力广泛且深刻。民间绘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中频繁出现以人脸、鱼纹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史前艺术元素基本特征的同时,融入各地民间文化特色与风格,造就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景观。例如部分地区的剪纸艺术中,鱼纹被赋予吉祥、丰收等寓意,成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关键装饰图案。民间刺绣中,人脸形象常绣于衣物、荷包等物件上,充当装饰与祈福象征,充分彰显人面网纹盆具象表达在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抽象表达的启示与引领:人面网纹盆的抽象表达在艺术史中意义深远,对后世艺术产生多方面重要影响。
在艺术形式语言创新方面,人面网纹盆对自然物象予以几何抽象、简洁运用线条并进行整体抽象整合,此手法为后世艺术家频繁借鉴。如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常借简洁线条与几何形状构建画面,着重凸显色彩与线条的独立表现力。这与人面网纹盆抽象表达存在内在关联,表明其为后世艺术形式语言的创新提供了先导范例。
就艺术审美观念转变而言,人面网纹盆的抽象表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它突破了传统艺术对物象写实性的单一追求模式,促使人们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向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内在逻辑以及精神内涵。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在现代艺术与设计各领域显著呈现。从建筑设计到工业设计,从平面设计再到时尚设计,抽象元素与抽象思维应用广泛。以现代建筑设计为例,常运用简洁几何形状与抽象线条组合,塑造独特空间氛围与视觉效果,其设计理念根源于史前艺术的抽象表达。
人面网纹盆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艺术特征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史前艺术中抽象与具象表达的重要典范。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史前艺术在抽象与具象表达方面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魅力。具象表达使史前艺术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人类的生活场景与自然认知,而抽象表达则赋予了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史前艺术独特的审美体系与文化价值。
人面网纹盆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史前人类的图腾崇拜、生死观念与认知思维模式,更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其具象表达为后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源泉,而抽象表达则启发了后世艺术在形式语言创新与审美观念转变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当代艺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语境下,深入挖掘人面网纹盆所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能够为当代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使古老的史前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